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20 11:26:00
八月十二日,开州雪宝山镇枫竹村金竹园,村民们正在为茶林除草。记者 尹诗语 摄/视觉重庆
8月18日,秦巴山深处、海拔1000余米的重庆开州雪宝山镇枫竹村,秋凉已至。
枫竹村委,一场座谈会正热火朝天。
镇村干部、村民代表、企业代表齐聚一堂,就“是否新增利用枫竹村的1000亩老茶林”“下一步如何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好老茶林”等问题各抒己见。
重庆市开州区枫竹村有5000余亩老茶林,年头最久的已超过300年。而在整个雪宝山镇,这样的老茶林约有1.2万亩。
可在此前,这些老茶林已被废弃超过30年。
“现在不一样啰,这些老茶林能让大家一年挣上4笔钱。老茶林又成了村里的宝贝了。”虽已卸任枫竹村党支部书记4年,但李枝成对村里的产业发展依然牵肠挂肚。6年前,正是他在全村第一个站出来支持重新利用老茶林,发展林下野放茶产业。
1.2万亩老茶林被废弃超过30年
枫竹村金竹园,一条羊肠小道在密林深处蜿蜒。枫竹村现任党支部书记李汶灿带着记者一行穿行其间。
“看,这就是老茶树,这片林子里到处都是。”李汶灿随手摘下路边一丛灌木上的叶子,递到记者眼前,“这片老茶树树龄都超过50年了。再往上走,柴马坪那片茶树,年头最长,有300多年了。”
古时,秦巴先民为克服大巴山、秦岭的交通阻隔,开通了数条穿越大巴山和秦岭的通道,史称秦巴古道。秦巴古道以茶叶为纽带,构建了横跨陕、甘、青、藏的贸易网络。
地处秦巴古道要冲的雪宝山镇,很早就开始栽植茶树。20世纪60年代,雪宝山镇的茶树栽植面积一度超过3万亩。
“那时候枫竹村建有好几个茶厂,产茶的季节,一条街都是茶香味。”李枝成记得,雪宝山独特气候和土壤条件下孕育出的茶叶,还曾因品质上佳而远销海外。
不过,20世纪90年代初期,因茶叶市场重心南移、雪宝山镇茶厂经营模式转变、人口大量外流及交通不便等原因,雪宝山镇漫山遍野的茶树逐渐无人问津,部分茶林甚至被人为损毁。
如今,整个雪宝山镇区域内尚存约1.2万亩老茶林。虽无人管护,但这些茶树仍顽强生长,与其他树种和谐共生,成为雪宝山区域良好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让村民一年从老茶林挣4笔钱
转机出现在2019年10月。雪宝山枫叶染霜的季节里,一行人风尘仆仆赶到枫竹村,打破了山村的宁静。
“荒废了几十年了,没搞头,搞不得。”
“我就不信这个‘眼镜’能搞出哪样名堂。”
……
那天的枫竹村委,也是热闹非凡。被村民称作“眼镜”的重庆德轩居茶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德轩居)总经理陈世勇安静地听着,不时在本子上做着记录。
待村民逐渐安静,陈世勇站起身、清了清嗓子,“我们和村里、和大家采取另一种合作方式。大家不仅没有任何风险,还能每年从茶林里挣上4笔钱……”
在村民怀疑的目光里,陈世勇不急不慢地说出团队的计划:村里成立合作社,村民以茶树折价入股,年底参与分红;所有老茶林,村民均可上山采茶,德轩居按相应标准和高于市场价的价格收购;茶林折价入股合作社后,合作社将聘请村民对老茶林进行管护;德轩居将聘请村民到村里的茶厂务工。
陈世勇说完后,会议室陷入一片沉寂。每个人都在心里算着一本账,却没有任何人表态。
“我看这种办法得行,即使最后‘眼镜’他们搞砸了,我们也没有任何损失。”李枝成打破了尴尬的氛围。
“这样的合作模式,不会对村民造成任何损失,我们也能把更多精力投入到市场端,做好品牌建设、销售渠道开拓等相关事宜。但我们要求所有茶林必须保持原生态,不能使用任何农药和化肥。”陈世勇说。
一个多月后,枫竹村经济联合社正式成立,347户村民,将近5000亩、100余万株茶树折价入股。随后,这一模式被推广到了雪宝山镇的所有村社。
利用老茶林持续做强做大茶产业
金竹园老茶林,68岁的李根朋和田际福、李根旭等人正在给茶林除草。“除草这些活路,一天100块钱,一个月能挣3000块左右。”作为首批加入联合社的村民,李根朋很庆幸自己当初的决定,“入股茶树大大小小不到6000株,每年分红都超过3000元。今年我自己上山摘茶叶,茶叶还卖了万把块钱。”
“春季采茶后,一般六七月份让茶树缓一段时间,八九月份开始管护。”李汶灿算了一笔账,今年仅枫竹村支付村民的茶林管护费用就已超过60万元。
陈世勇的账本则记录着每个村民销售茶叶的每一笔账。统计显示,今年,德轩居在雪宝山镇支出的茶叶收购款已超过200万元。
依照德轩居与枫竹村经济联合社的协议规定,德轩居将把每年茶叶收购总价的10%提供给枫竹村,作为集体经济收入。此外,德轩居还利用枫竹村现有厂房设备建立制茶厂,每年还将以厂房设备折价后的6%约12万元作为枫竹村集体经济的固定分红。李枝成等多位村民也受聘为茶厂的技术工人,月收入在5000元以上。
2020年4月下旬,老茶树所产的“举子红”林下野放茶一上市,立即因其原生态、性温且饮后口齿留香、甘甜醇厚、野韵悠长而广受欢迎。如今,雪宝山镇已开发利用老茶林6000余亩,德轩居“宝山飘雪”“举子红”等品牌的林下野放茶年产值已超过3000万元。
“我们争取把全镇1.2万亩老茶林全都利用起来,持续做强做大茶产业,促进茶旅融合发展,把雪宝山的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8月18日,枫竹村热热闹闹的座谈会上,雪宝山镇党委书记黄玉杰的发言给了大家更强的信心。
陈世勇的目光,则瞄准了雪宝山片区5万余亩的老茶林:“我们不仅想让这5万余亩老茶林都成为我们的原料基地,还想利用这些老茶林开发林业碳汇并实现挂网交易,让村民在老茶林一年挣上5笔钱。”
新重庆-重庆日报首席记者 陈维灯 实习生 王子蒿
原标题:废弃茶林变宝贝 村民年挣4笔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