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9 02:06:00
文 毕舸
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浪潮中,技术突破与商业宣传的边界正经历考验。近期,多起新能源车智驾事故揭示了目前行业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部分车企为了追求市场关注度和销售业绩,过度夸大其驾驶辅助系统的实际能力,模糊了辅助驾驶与自动驾驶之间的界限,导致消费者对车辆功能产生误解,并在某些情况下错误操作,增加了交通事故的风险。此类现象不仅威胁到公共交通安全,也损害了整个行业的声誉。因此,明确技术与宣传之间的合理界限,加强监管力度,提高产品质量标准,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以下简称“工信部”)装备工业一司组织召开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工作推进会,旨在深入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召回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的通知》。此次会议强调了车企在开发与推广组合驾驶辅助系统时,应进行充分测试验证,并严格禁止夸大宣传或虚假陈述,确保消费者准确理解技术功能边界。此外,通知要求汽车生产企业对OTA升级活动进行全面测试验证,明确系统边界与安全响应措施,保障车辆运行期间的安全性与稳定性。
工信部上述举措,并非对智驾发展的限制,而是对技术本质的回归——剥离营销泡沫,自动驾驶才能真正从实验室理想落地为道路现实。
当前自动驾驶技术仍处于发展阶段,L2级驾驶辅助系统虽能在特定情况下提供支持,但驾驶员始终承担主要责任。然而,部分车企将“辅助”包装成“自动”,通过模糊术语暗示车辆具备高阶自主能力。语言游戏背后,是商业利益对技术严谨性的侵蚀。宣传资料中“解放双手”“自动导航”等诱导性描述,等于将未成熟的技术风险转嫁给消费者,既违背工程伦理,也透支了行业公信力。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技术验证与责任划分的错位。工信部强调“明确系统功能边界和安全响应措施”,恰恰揭示了当前测试验证的薄弱环节。自动驾驶系统的可靠性不仅取决于理想场景下的表现,更需在极端路况、人机交互冲突等复杂情境中验证失效冗余机制。部分车企为抢占市场窗口,压缩测试周期,用有限场景数据掩盖系统局限性。其“走捷径”的开发逻辑,实则是将公共道路变为未完成品的试验场,将法律与道德风险推向社会。
政策介入的必然性,源于技术特性与市场规律的深层冲突。智能网联汽车相比于燃油车,最大的不同是软件定义硬件,其功能迭代依赖持续的数据反馈与算法优化。特有的动态演进特性,使得传统汽车“定型即固化”的质量管控模式失效。
工信部要求将OTA升级纳入准入管理,正是试图建立适应技术特性的新型监管框架,既不能扼杀创新活力,又必须守住安全底线。备案制与生产一致性管理的结合,意在要求企业将技术不确定性透明化,通过制度设计平衡创新速度与风险控制。
也因此,车企告知义务的履行不能停留于用户协议中的免责条款中,而应建立动态、可验证的认知教育体系。当前,部分用户对辅助驾驶功能的误解,既源于宣传误导,也反映出对人机协同认知的理解不足。真正的技术普及,应当让驾驶者理解系统决策逻辑,明确接管时机的判断标准,而非用“黑箱体验”营造科技幻象。工信部强调“严格履行告知义务”,也在于要求企业重构用户教育范式,将技术透明度作为产品竞争力的组成部分。
传统汽车时代以马力、油耗为核心的性能指标,在智能网联领域已无法全面反映产品价值。工信部推动的测试验证规范化,指向新评价维度的建立,用一系列更为清晰、准确、可验证的参数,取代营销话术。作为衡量技术成熟度的硬标准,如此转变将倒逼企业回归工程本质,把资源从概念炒作转向底层技术攻坚,最终形成“技术突破—商业回报”的良性循环。
技术革命的终极检验标准,是公共价值而非商业噱头。自动驾驶愿景的实现,必须经历严谨甚至枯燥的技术积累。车企应当意识到,政策规范不是创新的枷锁,而是避免行业陷入“重发展速度、轻发展质量”“重效率、轻安全”等误区。唯有将宣传口径严格对齐技术能力,才能真正赢得消费者与时代的双重认可。
就此而言,技术真实性的守护,需要构建多层次的保障机制。企业层面应建立宣传话语与技术参数对应的对外口径;监管层面可探索建立第三方技术验证标识制度,避免企业“自说自话”;而消费者教育则应聚焦于风险认知框架的完善。立体防护网的形成,才能让智驾既满足法律法规要求,又兼顾技术创新需求,实现两者平衡发展。
在通往完全自动驾驶的征途中,人类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技术和认知革命。当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逐渐成为人们出行的重要助手,我们更需要握紧真实的方向盘。工信部的监管举措,恰似在技术狂飙的赛道上划出警示标线,提醒所有参与者:创新的价值不在于突破多快,而在于根基多稳。唯有守护真实,智能网联汽车才有足够稳定的动力,驶向科技进步的下一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