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0 13:59:00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伍素文 广州报道
4月10日,广东省新闻办与省教育厅举行新闻发布会,正式发布广东推进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落地的“两素养1纲要”方案(以下简称“2+1”方案),明确中小学校的人工智能教育要求。值得注意的是,广东此次在全国率先提出中小学师生人工智能素养框架,明确了具体化的三级指标,为全省中小学教师系统提升人工智能素养提供了指引。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面对“AI+教育”的新气象,师资问题却备受关注。据了解,在推进人工智能赋能基础教育过程中发现,部分教师存在“技术恐慌”或“工具依赖”现象:有的对AI技术了解不足,难以有效整合教学资源;有的过度依赖智能工具,忽视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
在广东“2+1”方案中,教师素养框架正是基于这些问题,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人工智能素养。
据了解,广东在全国率先提出中小学师生人工智能素养框架,明确了三级指标,进行了具体化描述。尤其是教师素养框架,从意识理念、技术能力、教育应用、专业发展以及社会责任五大维度分别回答了智能时代教师的职业使命、必备能力与责任担当,为全省中小学教师系统提升人工智能素养提供了指引。
在师资保障上,广东“2+1”方案还强调,将加强对人工智能教师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通过公开招聘、人才引进、转岗培训等方式充实人工智能课程的教师队伍。
为使人工智能教育在粤东西北和农村学校有效开展,广东将强化师资梯队建设。构建“AI种子教师-学科教师-师范生”三级人才梯队,分层提升教学能力。种子教师培养方面:选拔骨干教师参加省级AI教学研修班,掌握前沿技术与教学方法,成为区域“领头雁”。学科教师赋能方面: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开展“AI通用能力+学科融合”培训,帮助学科教师将AI工具融入日常教学。师范生储备方面:与省内高校合作,在师范院校开设人工智能教育辅修课程,定向培养具备AI教学能力的师范生,补充农村师资缺口。此外,推动“双师课堂”常态化,组织珠三角优质校教师与粤东西北教师结对,通过专递课堂、同步课堂等方式开展联合教学,实现“优质师资下沉”。
事实上,针对广东省中小学教师人工智能素养培养,近年来广东省教育厅持续加大工作力度,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包括统筹2025年“新强师工程”专项资金预算安排,重点支持广州市、清远市清城区、华南师范大学、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等教育部认定的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单位,推进人工智能、大数据、云平台等新技术与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深度融合。
组织开展中小学教师数字素养省级培训,推进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的广泛应用,提升中小学校长运用智能技术治理学校的能力和教师运用网络数据分析开展精准教学的能力,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促进自身专业发展。近三年来,组织开展中小学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省级培训4460人。
发挥名师示范带动作用,从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教与学改革、带动骨干教师的专业发展等6方面着手,面向全省遴选了303个智慧教育名师团。支持和开展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支持的教学管理、教学模式创新、教学评价改革、教学行为改进等实践与研究,提升教师人工智能素养。充分发挥名师团队的示范辐射作用,通过传帮带的方式,带动青年骨干教师人工智能素养提升,辐射教师专业发展。
广东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朱建华表示,接下来,广东将在“十五五”规划中进一步加强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一是组织开展智能教育领航名校长名教师示范培训,培养一支具备智能教育意识和素养的骨干校长和教师队伍;二是组织人工智能教师全员培训工作,帮助教师掌握人工智能基本原理和前沿应用,推动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变革;三是加强人工智能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促进人工智能和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助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