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16 10:20:00
踏入呼和浩特市赛罕区黄合少镇后窑子村有机胡萝卜种植基地,目之所及皆是生机,一片忙碌景象。“此前,有机胡萝卜基地规模还不到2000亩,村集体经济发展得不到突破。自联合体成立以来,通过整合资源、创新模式,有机胡萝卜种植面积稳步拓展至3000亩,2025年村集体经济有望突破1000万元大关。”后窑子村党支部书记赵利俊面带喜色地说。
赵利俊口中的“联合体”,是赛罕区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一个新探索。今年以来,赛罕区坚持以党建一体化引领发展“一盘棋”,深化拓展“跨村联建”模式,通过组织联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抱团发展,乡村产业集聚优势不断彰显,更多群众共享致富“甜头”。
从“空心”到“同心” 村庄“变形记”正在上演
“我们村常住人口就三四十人,大部分还是老年人,村子没有发展潜力。自从与河南村联建后,村里有了企业,土地也复垦了,村民生活更有底气了。”榆林镇新地沟村党支部委员雷海军说道。
针对个别村“空心化”严重、集体经济发展乏力等问题,赛罕区安排班子强、产业基础好的河南村与人口流失严重、产业基础弱的新地沟村、口可板村联建,搭建“1+N+X”农文旅融合发展联合体,即1个领建村党组织,N个联建村党组织,X个共同运营的相关企业、行业协会、合作社等组织,推动多方主体拧成“一股绳”,同心协力打造农文旅融合发展项目——啤酒小镇。
结合各村现有产业、驻村企业、土地房屋、剩余劳动力等资源,充分利用河南村“卡腾堡”啤酒厂,建立“联合体+合作社+企业+农户”利益联结机制,集中流转260亩土地打造啤酒花种植基地,切实解决口可板村、新地沟村土地撂荒问题。配套建成采花厂、烘干厂,带动24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啤酒小镇二期、三期项目将租用村内百余套闲置房屋,建设文化院落、主题民宿等。联合体依托187个温室大棚优势,种植了草莓、火龙果、西红柿等10余种特色蔬果,配套发展采摘项目,推动形成“观光-采摘-住宿-餐饮”全链条农文旅发展模式。
从“贫瘠”到“富足” 有机胡萝卜致富路越走越宽
赛罕区坚持“化零为整”“连点成片”的原则,通过资源整合、平台联通、规模经营等方式,着力突破乡村种植业“单打独斗”的发展瓶颈。基于黄合少镇后窑子村有机胡萝卜种植的成功经验,由后窑子村领建,五犋窑村、东五十家村参与联建,三村达成合作共识,大力发展有机胡萝卜规模化种植产业。“有后窑子村带领我们一起干,大伙发展产业的信心更足了!”五犋窑村党支部书记安长命激动地说。
联合体通过统一流转土地、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加工、统一销售“五统一”模式,开展选种播种、规范管理、产品加工、包装销售等工作,有效降低生产经营成本,完成了3000亩有机胡萝卜种植。配套建成恒温保鲜库、精细加工厂,打造线上销售直播间,通过精深加工、品牌打造、直播推广、统一销售等方式,实现种产销全产业链一体化发展。通过流转土地、分红、务工,人均年收入从原来的1.5万元增加到4.5万元。
从“试点”到“示范” “强强联合”助力设施农业提档升级
“我们村有土地和大棚,你们村有仓储和销售平台,他们村有先进的种植技术,咱们不如合作一把,把各村优势串成产业链,一起打响咱们的特色农产品招牌。”一场临时会议铺就了根堡、前白庙、后白庙、舍必崖、四间房五个村庄抱团闯市场的新路。5个村成立了设施农业规模化发展联合体,联合体成员以技术、土地、大棚、设备等资产、资金入股,实施“订单收购+分红”“土地/大棚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利益联结机制,确保收益分配公平合理。根堡村依托18栋育苗大棚优势,为其他4个联建村提供种苗,成立种植指导团队,提供精准技术支持,保障种植效率和质量。果蔬成熟后,舍必崖村利用集散中心,负责后期冷藏保存,与商超、农贸市场、社区、企业建立定向采购渠道,省去中间商加价环节,切实提高收益,推动形成“种植-仓储-销售”全链条发展模式。2025年联合体推出了草莓西红柿、茉莉香葡萄、隋珠草莓、白不老豆角等17种蔬果品牌,5个村集体经济收入预计突破700万元。
联合体将农户、农业合作社等主体吸纳进来,创新构建“托管代种+培育自种”双轨并行发展模式,以集约化经营与个体化培育相结合的方式,带动48户村民、3家农业合作社深度融入村集体经济发展体系,为农户提供了“土地流转租金+托管分红+务工收入”的多元化增收渠道,村集体经济壮大、经营主体获利、农户增收的多赢局面已经逐渐形成。
通讯员/孟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