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17 07:12:00
潮新闻客户端 马利萍
昨天陪姑娘拔完智齿坐地铁回家,她忽然含糊不清地来了一句:“你今天可以写我拔牙了。” 这之前,我没动过想记录的念头;就算她提了,我也还没想着动笔。只是坐地铁的时间有点长,她拔完牙又不好说话,百无聊赖间,我便开始在手机备忘录里敲起字来。一篇《陪姑娘拔智齿》,竟在地铁摇晃中,被她一句话催生了出来。
今天午饭桌上,三人聊天间,老公又发话了:“你得继续写啊!编辑老师都关注你了,加把劲,争取再上报纸!”
瞧这父女俩,催稿的步调倒是出奇一致。说来有趣,我当初提起笔,除了想记录生活,心底还藏着个“小九九”——指望通过我这“老妈子”吭哧吭哧地写,能激励家里另外两位“笔杆子”也动起来。一位是正儿八经的语文老师,一位是中文系的大学生,按常理,他们才该是写作的主力军吧?结果倒好,他们稳坐钓鱼台,纹丝不动。反倒是每当我刚写完一篇,他俩就无缝衔接地开始催我下一篇了。老公俨然成了摇旗呐喊的“啦啦队长”,姑娘则是场边最热烈的“观众”,独留我一人吭哧吭哧在“写作前线”冲锋陷阵。这明显是不按我的计划走,还彻底跑偏了。
说起老公,他当年写东西可是把好手。刚结婚那会儿,家里还欠着债,他一边兼职给《钱江晚报》评论版整理稿子,一边自己拼命写,文章登上过《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这样的大报,《人民教育》《当代教育家》《青年文摘》这些杂志也刊发过他的文章,更是在省读书征文比赛里连年拿一等奖……那时最多一年硬是拿到了二万多的额外收入,在当时可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相当于一位普通工作者一年的工资收入。唉!抚今追昔,只想弱弱地问一句:昔日才子,今何在?
再看女儿,小时候也是天天写日记的勤快孩子,文章也上过《南方周末》《创新作文》《都市快报》《钱江晚报》等等。可如今呢?堂堂中文系学子,那支笔仿佛有千斤重,提起来比什么都难!理由倒是多得很:在学校,推说功课忙;回了家,理由更是层出不穷。依我看,就两原因:一是懒筋犯了,二是眼高手低。总觉得一下笔就得惊天动地,看不上我那“老妈子流水账”。我总说:万事开头难,写一句两句都可以,记录生活写点感悟就行,完成胜过完美。可她偏不,宁肯让灵感在脑子里打转,也迟迟不肯落到纸上。
唉!老的这支笔杆子,锈迹斑斑,怎么催也难动;小的这块硬骨头,又硬又倔,拿她一点办法也没有!现在放暑假,每天看着这两位,我只能无奈摇头。不过,对我来说,倒也有一番滋味。
说来也怪,被他们这么一左一右地催着,我这“差生”的笔,至少到现在还没有想停下来的意思。当初提笔,带着点记录生活的私心,也揣着点“抛砖引玉”的小心思。如今,“玉”没引出来,“砖”倒是越抛越勤快,自己也在这“抛砖”的过程中,找到了意想不到的乐趣。
“今天该写点啥?”竟成了自然而然浮上心头的念头。不再是苦大仇深的“创作”,更像是在倾诉。写着写着,仿佛日子也跟着清晰、充实起来。
这份坚持带来的回响,更是意外之喜。编辑老师的一句鼓励的话,一个小小的建议,都让我乐呵几天;关注我的读者越来越多,不乏各地作协会员,名家大咖;老公的赞许和姑娘眼神里的意外……这些更是坚定了我继续前行的动力。这似乎形成了一个奇妙的循环。
也许,某一天,那“锈迹斑斑”的笔杆子会忍不住技痒,那“硬骨头”也会被某句话触动心弦。我期待着,当我哪一天也坚持不下去了,他们能像我现在一样,不是用言语,而是用实实在在落笔的行动,来“督促”我!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