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2 11:46:00
4月20日,北影节“国际会客厅:从多元内容到多元群体——中国电影的国际发行”专题论坛举办。本次论坛作为北京国际电影节的重要活动之一,汇聚了来自美国、东南亚、南美、欧洲及日本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外发行专家,共同探讨中国电影在全球市场的机遇与挑战。
论坛现场,五位来自国际一线电影发行公司的嘉宾分别就其在各自市场的实践经验进行了分享。他们包括美国Well Go USA的总裁兼首席执行官DorisPfardrescher,新加坡MM2娱乐公司北亚区总经理Angelin Ong(王佩娴),秘鲁Star Films总经理Aman Kapur,法国HeylightPictures合伙人Boris Pugnet,以及日本面白映画合伙人谢轶。
类型无界:内容多元化是基础,故事力是关键
五位嘉宾一致表示,尽管中国电影类型丰富,但他们在选片时,并不拘泥于特定类型,而是更看重影片的品质与故事张力。
Doris指出,Well Go USA聚焦“优质影片”,无论是《流浪地球》这样的科幻片,还是《哪吒》这样的动画情感片,只要具备良好制作与可被接受的情节,就可能在北美找到观众。“我们更关注能不能打动观众,而不是电影属于哪个类型。”
王佩娴也提到,MM2从2010年《海洋天堂》起就尝试培育华语观影习惯,发行过动作、喜剧、文艺等多种类型。“类型不是重点,关键是有没有一个能跨语言、跨文化打动人的好故事。”
Aman认为动作片因具备强烈视听冲击力,在语言隔阂更大的南美市场更容易突破壁垒。但他也指出,拉美观众逐渐对中国爱情片、动画片等有兴趣,“我们要培养观众的观看习惯和文化共鸣”。
本地化“术”与“道”:预告片、配音、社媒运营缺一不可
在如何打破文化隔阂、精准触达本地观众方面,各位嘉宾分享了大量“实操细节”。
法国Heylight Pictures在发行《封神》系列时,Boris大胆调整预告片结构,将故事重点从“封神体系”转向“人物情感线”,更贴合法国观众的叙事接受习惯。并采用“先华人观众引爆、再扩展主流人群”的节奏,先行在巴黎首映,成功打出品牌后再逐步拓展至法语非洲国家、南美等市场。
谢轶回忆《罗小黑战记》在日本的发行过程时表示,他们起初只能以“小馆包场”的方式试映,借助口碑逐步扩映,直至后期联合大公司重新制作配音版并实现百馆上映。“日本观众相对保守,一切都靠成绩说话,我们用了近一年打磨这个项目。”
在配音与字幕的选择上,嘉宾们观点各异。Aman认为“配音正在成为全球主流”,特别是在动画片与低龄观众中更是必需品。Doris则表示在北美华语影片仍以字幕为主,但也有针对不同人群提供双版本(字幕+配音)的尝试。
在宣传渠道方面,社交媒体尤其受到关注。Doris提到他们通过Well Go旗下流媒体平台HEYA,专注推广中国动作片和武侠片,吸引大量30—50岁白人男性观众。她还指出,TikTok(抖音海外版)在北美年轻观众中极具影响力,是传播中国电影“酷文化”的潜力工具。
“文化出海”不止电影:中国形象也影响观众期待
嘉宾们还深入讨论了中国电影海外传播背后的文化逻辑。王佩娴指出,各国文化出海成功都并非一日之功,需要政府长期重视内容支持,才能形成强势的软实力矩阵,为世界各地所接受。
谢轶认为,中国电影要在日本年轻人中建立“酷文化”形象,必须与更广阔的文化产品联动,包括动画、偶像、短视频内容等。
Boris也坦言,法国观众对中国印象的转变,与近年来对中国技术发展、文化输出的重新认知密切相关。“我们在推广影片时,不仅在讲电影本身,也是在讲中国今天的形象。”
合拍、投资、出海:未来的机会在哪里?
在圆桌最后环节,嘉宾们围绕“中外合拍片的未来”展开讨论。Doris与Boris都指出,合拍片的关键不在“拍给谁看”,而在于是否有一个全球观众都能共鸣的好剧本。Boris进一步强调:“电影最终是情感与共鸣的艺术,不要因合拍而丧失原创性。”
Star Films在印度设有分公司,Aman介绍,印度市场本土化程度极高,90%的银幕被本土电影占据,对外来影片接受度有限,“我们在印度主要是引进印度电影到南美。”但他也表示,如果中国电影能在拉美获得更多屏幕承诺,他愿意为其垫付宣传费用。
如嘉宾们所言,从预告片剪辑到观众画像、从宣发路径到平台选择,从语言适配到文化联结,出海之路绝非一蹴而就。中国电影出海不再是单一的“片子走出去”,而是“人走出去”“思维走出去”“文化走出去”。论坛现场交流也展现了中国电影人与全球发行商之间的共同愿望:让更多真实、多元、动人的中国故事被世界看到、听到、感受到。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肖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