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9 19:44:00
当我们谈论肺癌患者的“高质量长生存”,我们想要聊些什么?今天(4月19日),正值第31个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肺癌医学人文关怀行动正式启动,医学院士、教授发出“让医学回归温度、让诊疗关注患者每一天”的号召。医学专家谈到,除了医学带来的长生存奇迹,也想说说患者每一天的“人间值得”,“长生存”源于高质量的每一天。
诊室之外的困境:点滴无助的日常
肺癌是我国发病率、死亡率均居前列的恶性肿瘤。多年前,肺癌确诊通知书往往如同一道生死判决书,将所有人的目光都锚定在生存期的倒计时上。如今,肺癌的治疗药物越来越多样化,精准攻击肿瘤细胞的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创新疗法涌现,将肺癌从“绝症”逐渐转变为可控的“慢性病”。
然而,医学的进步仍未完全照亮肺癌患者日常生活中的阴影,诊室之外的种种困境让肺癌患者获得长生存、回归正常生活的路途荆棘丛生。治疗带来的副作用,可能让他们无法坚持完成治疗;巨大的经济负担,让他们的生活愈发艰难;频繁的治疗、复诊,让他们无法正常社交和工作……当诊室之外的困境导致生存质量下降,患者容易丧失信心,产生“治疗是否值得”的怀疑,出现擅自停药、减药的情况。而治疗依从性的下降,让疗效大打折扣。
“我想要活得更久,但除了治疗,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艰难让我觉得自己没有希望。”一位肺癌患者的话道出无助的日常。
高质量长生存:活得好才能活得长
中国工程院院士于金明在今天的启动会上谈到:“唯有患者高质量地过好每一天,他才能以更坚韧的姿态对抗疾病,在生命长跑中赢得更多可能。”
在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官锐园教授看来,“高质量长生存”,六个字承载着生命的重量与温度。在此期间,肺癌防治要打破“唯技术指标论”的传统观念,关注临床数据背后的患者生存质量——从药物选择到治疗方案决策,每一步都应承载着对患者作为“完整的人”的尊重。
这一理念在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周彩存教授的临床实践中得到生动诠释:“我们开展‘患者高质量生存’全方位诊疗方案,将疼痛指数、食欲评分、社交频率等纳入诊疗决策。当医生问诊时,看到实时更新的患者多维画像,就能看见患者作为完整生命体的需求。当患者每一天都活得好,他才能以从容姿态面对治疗迎接挑战。而当患者把内心的抗癌信心转化为持久战斗力,实现长生存的目标,自然水到渠成。”
近年,医学人文理念在临床实践中有了更多的体现。医学人文强调在诊疗过程中全方位关注患者的健康,以人文关怀托举患者的需求与价值,这也是本次医学人文行动的初衷。吉林省肿瘤医院程颖教授将诊疗过程喻为“医生、患者及家属同行的旅程”,称肺癌的防治不是单方面的生命救援,而是一场爱、医学与希望共融的集体行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王洁教授说:“当患者的痛苦被看见、被关注,诊疗就成为了有温度的旅程。”
北京白求恩公益基金会樊燕荣秘书长表示,期待与更多医疗机构、公益组织等社会各界力量携手,开展医学人文关怀培训、患者支持网络建设等工作,让医学的温度传递给更多患者。
本次肺癌医学人文关怀行动由北京白求恩公益基金会主办,社会多方公益支持。于金明院士、周彩存教授、程颖教授、王洁教授等专家为行动召集人,呼吁更多中青年医生投身行动,讲述“高质量长生存”的真实故事,让肺癌患者的生命困境被更多人看见和关注,帮助更多肺癌患者“好好活着、活得更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