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5 16:57:00
连日来,伴随着2024年度财务报告的披露,多家总部在深圳的头部金融机构也公开了2024年可持续发展报告或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指标,展现深圳金融业在绿色金融、普惠金融、社会责任及公司治理等领域的探索。南都湾财社记者注意到,绿色金融的创新实践成为主要看点。
作为股份行阵营“一哥”,招商银行日前公布的相关数据显示,该行践行ESG投资理念,绿色金融支持力度加大,利用自有资金参与绿色债券的投资交易,并优先支持符合中国人民银行《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要求的资产。截至2024年末,招商银行持有绿色债券规模277.13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6.36%;招银理财优先支持绿色债券投资,截至2024年末,投资的绿色债券余额189.73亿元。
无独有偶,平安银行日前发布了《2024年可持续发展报告》,这是该行连续17年发布企业社会责任可持续发展报告。记者看到,平安银行将绿色金融提升至全行战略层面,将ESG风险管理嵌入授信管理,全方位管控客户ESG风险,大力推进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截至2024年末,该行绿色贷款余额1577.62亿元,较年初增加13%。
平安银行还称,该行还开展气候变化机遇分析,建立压力测试和情景分析模型及相关工作流程,深入分析物理风险和转型风险对现有风险暴露的影响。
绿色信贷增加超五成——深圳另一家法人银行深圳农商银行也有ESG成绩单。按照该行此前首次公布的ESG报告,深圳农商银行将绿色金融作为长期发展方向,2023年该行设置了“绿色信贷”考核指标。截至当年末,该行绿色贷款余额148.79亿元,增加50.86%。绿色贷款加权平均利率较全部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低10个基点。
金融科技机构也有动作。日前,头部金融科技平台、中国平安联营公司金融壹账通发布《2024年环境、社会及管治(ESG)报告》,这是其连续第三年发布报告,涉及推动绿色金融、服务普惠群体、培育金融新质生产力、防控金融风险等方面。
报告显示,金融壹账通已承诺2030年实现运营碳中和。2024年,其单位人均温室气体排放密度控制在0.4吨二氧化碳当量以下,通过引进绿色节能设备,办公能耗相比同等规模传统职场节省46%。绿色办公计划覆盖深圳、上海等主要办公地,部署多个绿色举措。ESG嵌入治理也有探索,制度建设方面,修订和优化10余项核心制度文件,涵盖操作风险、数据安全、集中度管理等重点风险领域,去年未发生重大违规事件。廉洁治理方面,金融壹账通强化反腐机制建设,推动与314家供应商签署反舞弊承诺书。普惠金融方面,通过集成AI面审、实时风控等模块,实现信贷审批自动化、可视化,审批耗时降低30%以上。
“未来将深耕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关键领域,持续推进ESG与业务融合,助力行业发展新质生产力,服务金融强国建设目标。”金融壹账通董事长兼CEO陈当阳如是表态。
近年来,监管层面对ESG信息披露的规范引导与强制约束力不断加强。据南都湾财社记者观察,以深圳为代表,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经济最活跃的区域之一,同时也是中国ESG实践的先行示范地区之一。
以深圳为例,按照业界的统计,2024年,有187家深圳金融机构需要强制披露环境信息,涉及银行、保险、证券、基金等多个领域;截至去年12月初,超八成金融机构已完成了环境信息披露。
据深圳市绿色金融协会相关人士介绍,深圳已逐步形成了多层次、全方位、覆盖广泛的绿色金融体系。目前,深圳正继续深化绿色金融改革,推动绿色金融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
相关指导文件也层出不穷。2024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等四部门印发《关于发挥绿色金融作用服务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从加大重点领域支持力度、提升绿色金融专业服务能力、丰富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强化实施保障四个方面提出19项重点举措。
不过,包括深圳在内,我国金融业ESG实践依然面临多重挑战与痛点。
有业内人士指出,目前ESG信息披露标准体系不完善,在ESG投融资实践中,缺乏信息披露统一的衡量标准,银行难以有效评估其对财务绩效的长期影响。另外,金融机构追求短期财务回报的压力普遍较大,但目前绿色金融和ESG投融资领域的回报周期较长,短期内财务收益不显著。
而站在金融市场的结构差异化维度看,普惠金融研究院的相关专家也提醒,目前保险机构和证券机构起步相对银行较晚,有待进一步推动ESG实践。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卢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