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12 16:03:00
5月12日,中国日报国际版、香港版和新媒体客户端同时发布肇庆市鼎湖山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研学发展等情况的报道。
该报道
以鼎湖山自然保护区为缩影,
大篇幅宣传
中国绿色低碳发展取得的成就。
△中国日报国际版、香港版和新媒体客户端同时发布肇庆市鼎湖山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研学发展等情况的报道。
事实上,1956年6月,
鼎湖山就正式成为
我国第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拉开了中国自然保护事业的序幕。
这里是物种基因库,也是生命的摇篮,更是中国生态研究的重要基地。
01
北回归沙漠带上的绿色明珠
翻开世界植被图,
沿着地球的北回归线环绕一周,
目之所及多是寸草不生的沙漠、
贫瘠的荒漠以及无边的海洋,
而在中国华南地区,
却有一片繁茂的森林,
那便是——鼎湖山自然保护区。
△图源 广东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肇庆发布特约摄影师 梁亮 摄
鼎湖山自然保护区
保存着具有400多年保护历史的
地带性森林植被——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及其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在地球上绝无仅有,
被誉为“生物宝库”与“物种基因库”。
因位于北回归线附近,
鼎湖山然保护区又被科学家誉为
“北回归沙漠带上的绿色明珠”。
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是中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
也是唯一隶属中国科学院管理的自然保护区,
由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前身)
创建于1956年,
是首批加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的
三家成员之一,主要保护对象为
南亚热带地带性森林植被类型
——季风常绿阔叶林及其野生生物物种。
△谢耀明 摄
△肇庆发布特约摄影师 罗馨如 摄
此外,还保存有
针阔叶混交林等其他7种森林植被类型,
为科学研究森林植被的
演替提供了天然试验平台。
△图源 广东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鼎湖山自然保护区的森林覆盖率
长期保持在98%左右,
记录有高等植物2291种
(其中野生高等植物1948种),
有兽类43种、鸟类277种、
爬行类59种、两栖类23种;
有大型真菌836种、鱼类25种、
已鉴定的昆虫996种,
这里就像一座大自然博物馆。
△以上2图 何异能 摄
鼎湖山自然保护区
不仅风景秀丽,山峦叠秀,林木茂盛,
生物资源还十分丰富,
一年四季游人不绝。
△肇庆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杨丽娟 摄
到鼎湖山上走走,
还有机会与广东省省鸟白鹇偶遇。
鼎湖山上还穿梭着
版纳鱼螈、豹猫、鬣(liè)羚、
棕脸鹟莺、黑眉柳莺的身影。
△市民游客在鼎湖山偶遇白鹇,纷纷驻足观赏。以上2图 谢有锦 摄
△梁瑞伟 摄
它们的出现
是鼎湖山良好生态环境的佐证,
也是我们肇庆的财富。
△豹猫。图源 鼎湖山自然保护区
森林是巨大的碳库,
具有吸收二氧化碳的作用,
科学家通过估算森林碳储量,
为评估森林生态系统
在减缓全球气候变化中的
巨大贡献提供了科学依据。
在中国,用于科学家评估森林的
碳储量的样地超过7800个,
鼎湖山的样地就在其中。
01
1978年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建立中国科学院鼎湖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鼎湖山站”)。
02
1999年
鼎湖山站成为首批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试点站。
03
2006年
鼎湖山站研究团队发现林龄超过400年的成熟森林的土壤仍然具有较强的碳汇功能,有力冲击了“成熟森林是‘零碳汇’”的传统观念,是生态理论的一次重大突破,为研究碳循环提供了全新的理论路径,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保护成熟森林对于维持全球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以上2图 来源 光明网
鼎湖山站已依次建成了
氮沉降添加实验样地、酸沉降添加实验样地、
森林生态系统移位实验样地等
野外长期定位监测研究平台。
目前正在打造
“天-空-塔-地-井一体化”立体观测平台,
建设具备“天空地一体化”立体监测能力的
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
构建开放共享的森林生态监测研究平台。
鼎湖山站站长、研究员刘菊秀说:
“基于华南立体碳汇监测系统的建设,将实现站点地表数据、气象数据、卫星遥感数据相结合,构建调查-观测-模拟的碳汇研究系统,服务国家“双碳”目标。”
△图源 光明网
02
让大自然成为最好的课堂
一直以来,鼎湖山自然保护区
深入挖掘本土资源,
以自然资源和科研成果科普化的方式,
在搭建基础、探索方向、
拓展成效等方面发力,
带领公众探索和学习自然,
形成科学教育与自然教育相融合的
“鼎湖山模式”。
△图源 广东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如《森林碳储量和个人碳排放》
是基于中国科学院重点野外台站(鼎湖山站)
“碳专项”的科研成果进行设计,
向学生普及“碳达峰”“碳中和”的概念,
讲述全球气候变化的
潜在威胁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
△图源 广东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同时,鼎湖山自然保护区
秉承科学教育与自然教育相融合的理念,
建有“小小科学家成长之路”的
课程培养体系,
对标中小学课标,
出版了首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自然教育系列丛书
——《鼎湖山探究式自然教育课程(初级版)》
△图源 广东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该书不仅为教师和家长提供了
具体的自然教育思路和课程案例,
并反哺孵化“小小科学家成长之路”课程品牌,
不断扩大影响力,深化品牌效应。
△图源 广东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目前,鼎湖山自然保护区
建有自然教育中心、
展览室、互动式科教设施等硬件设施,
同时,建有2条自然教育径,
并配套相应的学生学习手册,
让各类自然教育活动
呈现出更好的效果。
△图源 端星自然
鼎湖山自然保护区
逐渐形成了以专业队伍为主、
科学家和志愿队伍为辅的
自然教育人才队伍框架,
拥有专业从事自然教育的工作人员、
中国科学院科学家团队
和志愿者队伍。
△以上2图 来源 广东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当前,鼎湖山自然保护区的
自然教育活动
逐渐形成了“请进来、走出去
和在线上”的开展方式,
通过不定期举办线上公益课、
发表科普文章、建立交流群,
以及线下到学校、社区和相关机构
定期开展公益自然教育活动、
科普进校园推动自然教育“走出去”。
△图源 广东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过去十年里,鼎湖山自然保护区
在中国的自然教育
和科普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每年为近2万名学生
和生态研究人员提供服务。
△图源 广东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图源 鼎端研学
闲暇时候,
不妨约上亲朋好友、三五知己
一起到鼎湖山走走,
畅享“森呼吸”吧~
资料来源:中国日报 光明网 广东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编 辑:骆靖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