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23 16:14:00
#江苏##盐城头条##滨海县# 感恩遇见,您可以点下“关注”,每天了解各地地理和人文。
一、街道与镇级行政区划命名
1. 坎南街道
作为滨海县人民政府驻地,其名称可能与地理位置有关。“坎”在方言中常指地势较高的区域,或因该地历史上位于河堤或海堤的南侧而得名。
2. 滨海港镇
因濒临黄海且拥有重要港口(滨海港)得名,是滨海县对接海洋经济的关键区域。该镇下辖的 首乌村 因种植白首乌历史悠久,成为全国白首乌主要产地,村名直接源于这一特色产业。
3. 八滩镇
名称可能源于古代盐业生产中的“滩地”划分。该镇以酿酒业闻名,如“允大糟坊”白酒制作技艺传承自清代,其所在的社区可能与酒文化相关。
二、典型自然村与社区命名
1. 小街村
位于宋公堤附近,因村庄规模较小且早期以一条主街为中心发展得名。宋公堤由新四军县长宋乃德于1941年主持修建,该村因受堤坝庇护而发展,村名亦承载这段历史记忆。
2. 前案村
原为贫困村,名称可能源于地理位置(如位于某地标“案”前)或历史事件。该村通过土地流转和光伏发电项目脱贫,现以“美丽乡村”闻名,村名或与早期村落布局有关。
3. 陶湾村
隶属滨海港镇,因地处黄河故道弯曲处(“湾”)且历史上陶姓聚居得名。该村以白首乌种植为核心产业,名称融合地理与姓氏文化。
4. 翻身河渔港社区
名称源于附近的翻身河,该河可能因历史上治理水患或渔民“翻身”致富的寓意得名,社区依托渔港发展海洋经济。
5. 双堆村
可能因村内有两处显著土堆或沙丘得名,现以电商直播推广农产品为特色,名称保留地理痕迹。
其他:
1. 育才村
命名由来:以革命烈士王育才命名。王育才为新四军营长,1944年在追击日伪军时牺牲。1958年,其安葬地辛荡庄更名为“育才大队”,1983年改为“育才村”。村内建有烈士纪念雕像、文化墙和育才亭,红色文化融入村民生活,成为传承革命精神的核心符号。
延伸背景:村内还有以烈士命名的育才小学、育才高级中学等,红色基因通过教育延续。村集体通过土地流转、入股分红等方式实现经济振兴,2023年集体收入达81万元。
2. 果老村
命名由来:与八仙传说相关。相传张果老因食用当地白首乌得道成仙,滨海作为“首乌之乡”,多个村落名称与这一传说关联。果老村可能直接源自张果老的故事,象征长寿与吉祥,同时体现当地首乌产业的传统地位。
3. 辛荡村
命名背景:原称“树根套”,后因姓氏聚居得名。网页10提到辛荡村吕姓先祖为明初“洪武赶散”移民,从苏州阊门迁入,村名“辛荡”可能结合地理特征(水荡)与开垦辛劳的历史。
4. 天场镇天场村
历史渊源:南宋嘉定七年(1214年)设立天赐盐场,为两淮盐业重镇。盐场建立后,吸引商人、灶民定居,形成村落。天场村名直接源于盐场历史,“天赐场”简化为“天场”,反映盐业对当地发展的奠基作用。
5.正红镇
红色印记:以革命烈士顾正红命名。顾正红为五卅运动工人领袖,虽非滨海籍,但其精神影响深远。镇内部分村落(如正红村)名称同样承载红色记忆,体现对革命先烈的纪念。
命名规律与典型案例
1. 移民文化与姓氏聚居
例证:
八滩镇于姓:明初“洪武赶散”移民后裔,从苏州迁至北沙,后沿黄河东迁至滨海,现为当地大姓,人口超1.5万。
陈涛镇程姓:祖籍安徽休宁,清中叶迁入,以经商定居,现人口达5000余人。
正红镇刘姓:祖籍江西,明万历年间迁入篆河两岸开垦,现为当地望族,男性人口近2万。
2. 盐业与垦殖历史
例证:
苇荡营相关村落:清康熙年间设苇荡营驻兵,裁撤后官兵留居形成村落(如八滩镇部分社区),名称多含“营”“屯”等字。
华成公司垦区:民国时期张謇创办盐垦公司,迁入南通、海门移民,形成“蛮子村”等特殊称谓,体现垦殖经济影响。
3. 现代产业与政策命名
例证:
翻身河社区:翻身河寓意“脱贫翻身”,社区依托渔港经济,名称融合治水历史与致富愿景。
光伏新村:前案村通过屋顶光伏项目脱贫,虽未直接更名,但“光伏”成为村民口中的新地标符号。
谢谢您耐心阅读,谢谢您点赞、收藏,小编难免有疏漏,期待您的指正和补充,小编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