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23 16:33:00
《 河南日报 》( 2025年07月23日 第 11 版)
□张鲜明
这是为经常向我约稿的朗诵家朋友,编一个适合在重要节庆或节日为广大民众朗诵的诗歌选本;
这是为总是给我出“命题作文”的媒体和朋友,递交一个诗歌“作业本”;
这是为我所走过的大地——祖国的山山水水、城市和乡村——以及这大地之上的英雄和亲人,装订一个诗歌“留言簿”;
这更是为那些抱怨“读不懂诗歌”的民众,奉献一个读得懂、读了之后可以提神的诗歌读本。
我承认,这里头绝大部分诗歌,是“命题作文”。
自从2014年出版了新闻诗集《诗说中原》之后,特别是2016年淡出新闻界之后,我以为自己作为新闻人的使命已经完成。但我发现,要彻底摆脱新闻人和新闻诗人的角色,并不容易。
2016年11月的一天,我的一位在许昌市工作的老同学打来电话,说年底要召开四大班子领导参加的“新年茶话会”,老同学打算把它办成一台同时具备新闻元素、诗歌元素和影视元素的大型交响诗朗诵会。他请我写一首诗歌。
在采访过程中,我发现:磅礴的诗意,其实就蕴含在寻常生活的场景中,充斥在人间细节里。采访结束后,我一挥而就,写下了一首600多行长诗《许昌时光》。《河南日报》以整版篇幅刊发。当时,正值全省两会召开,这首诗也成了人们热议的话题。
从2016年的《许昌时光》到2017年的《许昌叙事》再到2018年的《许昌畅想》,一连写了三首。2018年,我又被要求为该市“三国文化周”开幕式演出创作一首长诗。开幕式那天,我应邀观看演出。朗诵高潮阶段,观众席前排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突然捂着脸哭了起来。这个场景,让我看到了诗歌的力量,使我强烈意识到:人民需要他们看得懂、听得懂、能走进他们心灵的诗歌。
此后岁月中,每逢重大节庆,总有媒体或朗诵家向我约稿。我想试一试,看能否做到将政治概念、新闻事件、工作总结以及新闻人物等等,转化为既有政治性、新闻性,又有某种启示性和浓郁诗意的表达。此类写作,其实是一种先锋写作,具有探险的性质。
党的十九大闭幕后,我接到了为宣传十九大精神而创作一首诗歌的任务。当我的目光触碰到“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这个表述时,我立马意识到:这一表述,最能概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我紧紧抓住这一点,营造了“世界是一个追梦的大赛场”这一核心意象,整首诗一气呵成,酣畅淋漓。这就是那首发表在《人民日报》大地副刊上的诗歌《中国,上场!》。
党的二十大闭幕后,中国文联一位朋友约我创作一首以中国式现代化为主题的长诗。我把“中国式现代化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及世界现代化进程的意义”,作为诗的主题,提炼出“路”这个核心意象。我将这首1200多行的长诗命名为《现代,中国!》。
我发现,收入这本集子里的诗歌,其实是写给大地的颂歌:它们不仅仅写给我脚下的这片大地——中原,它歌唱和赞美的是整个中国。所以,我觉得,这部诗集也许应该叫作“诗说中国”。
我还发现,这部诗集的主题,其实只有一个字:爱。
我爱我们的中华民族,我爱我的祖国,我爱我的同胞,我爱我脚下的大地,也爱整个人类、整个地球,包括这地球上的每一只虫子、每一把泥土、每一滴水、每一棵草木和庄稼、每一缕阳光和风,还有这大地上的每一个精灵。我最终选定了这个书名——《大地长出了翅膀》。
写到这里,我在内心深处问了自己一个问题:写此类“命题作文”的人,与那个从事梦幻叙事写作的超现实主义作家,哪一个才是真正的你?
我回答:这两个看似分裂的角色,其实是同一个人,是一个人的两面。这一切,都基于爱。
(作者为著名诗人,河南省作协副主席、河南省诗歌学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