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18 19:23:00
一干就是二十年,先后培育了六大志愿服务品牌;首创量体选衣,带领着团队成员一件一件量出来并送出48万余件,行程数万公里……
近日,记者来到市北区福州北路131号青岛市残疾人康复职业培训中心听“笑姐”宋桂华笑谈自己的公益人生。
“你找谁?”“笑姐!”“她在六楼。”一提起笑姐,院里的人都知道。
在市北区福州北路131号青岛市残疾人康复职业培训中心的六楼,记者看到一群笑容满面的“笑姐”,拨开层层人海,终于见到了“笑姐”本人宋桂华。她正在和一群志愿者们忙活着,和大家穿着一样的衣服,干着一样的活儿,所以让记者一时难以将她锁定。
墙上一幅特殊的地图吸引了记者的注意,仔细看发现这是一份爱心助残行程,上面的线条密密麻麻织成一张网,记录着宋桂华和她的“笑姐”公益团队这些年的爱心足迹。
宋桂华正组织志愿者们开展急救知识专项培训。只见她一刻也停不下来,每一个环节把控得很严格,自己也听得很仔细。一头短发十分干练、沉稳,脸上一直挂着笑容,温和中透着坚定。
令人想不到的是这位衣着朴素的老人竟还是全国最美志愿者、全国助残先进个人、全省道德模范……她一步步从基层走到人民大会堂,成为青岛市新时代文明实践的一张名片。
74岁的宋桂华在公益的道路上一干就是二十年,来到这里,不管是奶奶辈的还是孙子辈的,都亲切地称呼她为“笑姐”。她解释道,“笑口常开”是她的网名。“来到这个团队要会笑。我们帮人不是愁眉苦脸地帮人。笑也可以释放压力。”性格开朗直率的她也总是把笑容挂在脸上,哈哈哈地带动别人,把这支公益队伍变成一个快乐家园。
“咱家出去的孩子绝不会半途而废”,宋桂华的爷爷曾说。宋桂华出生于一个坚韧不拔的革命家庭,她的爷爷是地下情报站站长,父亲1932年参加革命,南征北战身上留有11处枪伤。母亲也是一名军人,而她也是一位军嫂。良好的言传身教使得宋桂华从小就是一个热心肠。2003年一个偶然的触动——青岛市儿童福利院里,看着孩子们搂着她的腿喊"妈妈"时滚落的泪珠让她记忆犹新。有一次她带着一百多元的物资来到浮山脚下的青岛市儿童福利院,接待的院长告诉她,这里的孩子缺的不是钱,是母爱和陪伴。孩子一看到她就上来搂着她的腿叫妈妈,她说当时自己的眼泪哗哗的。她离开之后,听福利院工作人员说,孩子们喊“妈妈”在找她,而自己也需要工作,感觉这样一来帮了“倒忙”,她想了想这样做公益也不系统,就暂停了下来。
直到2004年家里装修,收拾出来一些家具很新,扔了很可惜,笑妈妈提出可以送到农村困难家庭中去。但是怎么送呢?于是宋桂华从网上联系平台。几次献爱心下来,她发现当时的公益现象很混乱,于是她和笑妈妈在2005年决定开始自己着手组建公益团队。
她在网上发起了三次健康娱乐活动引起了不错的反响,也积累了不少人气。第一次活动有42个人参加,有从家里拿饼干的有从家里拿衣服的,拿什么的都有。就是拿去的衣服都拿回来了,尺码不对,拿去了也穿不上。
“帮人要真帮”,母亲告诉她。她又开始反思,和大家一起商量这件事怎样解决。最后总结出来,要知道人家的体型。
大港二路6号160平方米的场地里堆满了衣服,仓库里、办公室内、沙发上、桌子上、走廊里到处摆得满满当当,志愿者在其中来回穿梭……第一次量体选衣的场景,宋桂华至今印象深刻。由于没有经验,四五百件衣服20多个人足足选了五天。“只能摸索着干,用笨方法,看到体型和自己差不多的就自己上身试穿,去买的卷尺一点点量。”20多户,每户10到20件衣服,志愿者送下去的时候,看到衣服都能穿特别开心。
“孤寡老人多配纯棉内衣及保暖性能好的衣服,尺寸要宽松”“腿部残疾人不配鞋,时刻把尊重放在前面”……宋桂华组织着大家把市民捐赠的衣服分组拣,分好男女、分好身高、分好体重,一件件精挑细选,然后自己查、组长查、轮着查,一个包检查三遍才能装箱。“要确保送出去的每一件衣服都合身,都能穿”,连打包的绳子都是仔细检查过的。
2016年的时候,有一次上万件衣服200多人一起挑选,志愿者们把衣服从楼上搬下来,放在操场上一起挑选,场面很是壮观。越干越熟练,一上午就选好了,现在有经验的志愿者拿过衣服来一看就知道是什么尺寸。
到了助学的时候,为了能真正让孩子们得到帮助,她带领着志愿团队成员也是一户户去走访。第一次在平度,学校提供了18个村的孩子名单。他们拿着名单一户户评估出10个困难儿童,确保把钱花到实处。她的做法也得到了资助者的信任,一直把这些孩子帮到大学毕业,有的还延伸到了家里,家里有什么需要就帮什么。
当有人质疑自己献爱心的动机时,她觉得委屈,真的想不干了。而老母亲的一席话,让她重振信心,老人说,“人在做天在看,我们出力出钱出时间,没有往家拿一件旧衣服,你只管大胆地干,全家人就是你的后盾。”家人的支持在无数个瞬间给予她力量,为她指引方向,她常说,“没有笑妈妈就没有这个团队。”
“不要回报,得到的回报却更多。”2006年宋桂华带着青岛大学的9个学生到莱西,当时老人穿上漂亮衣服激动的场面深深触动了孩子们的心,有的当场就哭了,回去之后孩子们学习和生活上都发生了极大的转变,让家长们很欣慰。宋桂华说,公益之路虽不求回报但是得到的更多。
有时候,残疾人的乐观生活态度也深深感染鼓励着她。宋桂华总是不自觉地想起那个开满鲜花的独居老人的小院。那是2006年的中秋节,她和志愿团队的成员去即墨探望一位独居老人,宋桂华事先了解到这位老人聋哑盲全占了。“没承想,一推开门,一院子鸟语花香,干干净净的,院子里的菜种得成行成行的,家里收拾得特别整洁。”回忆着当时的场景,宋桂华历历在目。“我当时就在想,不会是走错了吧,就一个老爷子,身体还这样,他是怎么做到的。”不可置信的她绕到邻居家去打听、核实。邻居刚告诉她没有走错,街坊邻居有事他都热心地帮忙,这让宋桂华很受触动,想帮着老人收拾一下都没有可收拾的。知道有人来看他,这位六七十岁的老人脸上一直挂着笑,眼睛红红的。“那天在往回走的车上我就不断地回想,那位老人对待生活的态度,那种阳光的心态一直激励着我。”
在宋桂华带领的这支“特别能战斗”的队伍里,有下岗工人、残障人士,有道德模范……很多都是低收入群体宋桂华说,但大家都很团结。
“榜样就在身边”,提起团队的成员,宋桂华感慨万千。41岁的福鸟,7岁时摔伤了,脑壳缺了一块,丧失了生活自理能力,输液的时候又不幸染上了丙肝。母亲给他借来了课本他一直自学到高中,在网上结识了十几个外国朋友学习外语。2015年“笑姐”团队成立10周年的时候,坚强阳光的福鸟用一根能动的手指敲出了20多万字,把笑姐公益十年的历程总结了出来,还帮着打理公众号。
林军在老家创业失败欠下债务来到了青岛。妹妹已在“笑姐”团队,他也加入了进来,来了之后脏活累活抢着干。后来查出股骨头坏死,为了省钱就用偏方治疗。在得知此事后,宋桂华发动大家捐款帮他换了股骨头,大家自发组织起来换着花样给他送饭,主动陪床,手术很成功,恢复得也很好。
山东省道德模范毕君华来到团队的时候愁眉苦脸的,她照顾着双侧无肾的小叔,自己又生病了。有次打电话的时候,宋桂华听到声音不对,就追问她怎么回事,一问住院押金都拿不出来。电话那头毕君华急得团团转,“这不是我生病的时候”。当时晚上9点多了,宋桂华带上家里有的补品拿着钱就直奔医院去了,回来的时候11点多了,在群里发起号召,第二天中午就凑齐了2.8万元,帮她解了燃眉之急。毕君华在团队中一直是任劳任怨的老黄牛,深受大家的认可,所以一听说她有事大家都很愿意去帮她,她也在宋桂华和团队成员的开导之下变得开朗起来,现在的毕君华也爱笑了。
“笑口常开做公益,帮人就是帮自己。”这是宋桂华常挂在嘴边的话。
“去青岛,找笑姐”,成为天南地北残疾朋友的一句口头禅。宋桂华成立了“快乐驿站”,当残疾人朋友来青岛旅游,她和团队成员背着抱着推着带他们看青岛风光。帮助本地走不出家门的残疾朋友出门散心,呼吸新鲜空气。他们还将农村残疾孤寡老人接到市内看青岛发展,帮助他们融入社会。
“量体选衣”、“快乐驿站”、传递正能量的“红色讲堂”、每年11月份发起为农村残困家庭孤寡老人捐赠闲置衣物购买棉被的“暖冬行动”、公益助学“筑梦花季”、与农村困境青少年一对一结对子“青苗成长”……20年来,宋桂华先后成立了六大志愿服务品牌,参与志愿者达9万余人次,行程数万公里。
仅“量体选衣”一项,她和团队成员就一件一件量出来并送出48万余件,直接受益的残疾朋友达9万多人。
“我的公益之路离不开家人的支持”,宋桂华说。她全家都热心公益。小外孙3岁半就跟着一起参加公益活动,并叫着班里的小朋友一起做公益。她爱人更是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没有半点怨言。宋桂华每次下乡都会准备一些钱放在口袋里方便拿给需要帮助的人,有一次把手伸进口袋里,发现口袋空空的,心想“坏了坏了”,她摸遍全身的口袋没找到一分钱。这时候爱人从后面戳了戳她,递过来一沓钱问她,“是不是在找这个?”两个人会心一笑,宋桂华心里很是感动。
“公益,也让我的生活变得更加多姿多彩。”谈及未来,宋桂华告诉记者,她没有太多的打算,就是尽自己的努力去干好当下的每一件事。现在的她协调着六大公益品牌,闲暇时间就去上课,学习AI、视频制作等,希望通过这些最新的方式,为了吸引到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志愿者队伍里。
(半岛全媒体记者 王春燕)(文中福鸟、林军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