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2 10:28:00
“打不完的金枝,算不尽的粮”,在晋中平原上,梆子声一起,便知是晋剧开腔。
晋剧也称中路梆子,是山西戏曲的“顶梁柱”。除了晋剧,山西还拥有38个剧种,被誉为“中国戏曲摇篮”,数量居全国前列。山西戏曲是黄河流域农耕文明的审美结晶,亦是晋商文化鼎盛时期的艺术镜像。
近年来,山西不断完善地方戏曲保护传承工作体系。随着“免费送戏下乡一万场”等惠民工程的实施,山西地方戏曲有序传承。隶属于濒危剧种之一的“太原秧歌”代表性传承人崔云冬告诉记者,他们每演出一场,便可获得5000元的津贴补助。从2021年以来,“太原秧歌”的演出基本能稳定在每年150场左右。
在黄河故道的风里,在太行山的崖壁之中,五百年戏文正唱出“新声”。
山西的戏曲既可“阳春白雪”,也能“下里巴人”,演出不仅在城市剧院,也在基层乡间,观众群体覆盖广泛。
国家一级演员、国家级非遗“晋剧”代表性传承人,山西省戏剧家协会主席谢涛表示,剧团在上海演出时,当地观众特别热情,甚至有戏迷会全国各地追着演出跑。
在乡村舞台上,演出又是另一种感觉。“村里演出时观众成千上万,大家就趴在舞台边上看,我一下子就感觉跟观众的距离特别近、特别亲。”上党梆子戏剧班负责人、上党梆子代表人物之一的陈素琴说,他们剧团的演出每年可以覆盖观众150万人左右。
从原来的看“热闹”、看“红火”到看品质,基层的观众也更加有专业性。
陈素琴说:“观众对演员表演的规范性、细腻性以及演出的服道化品质都有要求。”有位戏迷是陈素琴主演的上党梆子名篇《秦香莲》的忠实观众,基本上每场都要来看,看完后还会对陈素琴每场的演出状态进行复盘与品味,“我问他《秦香莲》咋就看不腻呢?结果人家和我说‘每天的感觉都不一样,每场戏咋可能一样?’”陈素琴笑着说。
越来越多的青年人、甚至小孩儿也走进剧院,了解戏曲。在晋东南地区的一些少年宫和地方文化馆里,办起了越来越多面向少儿和成人的兴趣班。陈素琴说:“现在有很多家长求着老师收学生,看到有这么多人对戏曲感兴趣,我特别开心。”
作为承载着黄土地上的集体记忆与情感密码的山西戏曲,既要守住传统血脉,又要在创新中激发传承发展的活力。
2024年底,谢涛成立了太原市晋剧艺术研究院青年团,班底以十八、九岁的演员为主。“戏校的娃儿们得有戏演,观众也想有新东西看。”谢涛说,在面临受众老龄化、年轻观众流失等挑战的当下,创立青年团、演绎青春版剧目,对戏曲传承有着重要意义。
除此以外,老戏新编、戏剧移植、新编现代剧、新创剧集、创建团内演员考核体系……谢涛在多年的实践中逐渐找到灵感,不断加强戏剧创作与戏曲演员培养。她说:“只要有好东西,戏曲是有人看的。”
在山西戏曲几百年的发展过程中,传承的灯火从未熄灭。目前,谢涛已经带着晋剧团走遍全国20多个省份。“我希望带着晋剧走向全国、世界,在更远的地方播种,唱出晋剧的‘新声’。”她说。(记者樊欣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