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0-05 10:37:40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段朗朗上口的文字是出自《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两千多年前的孟子将人才是怎么形成的说的明明白白。挫折、苦难、羞辱、打压都是经历,少一锤子都不行。
而孟子被后世尊称为“亚圣“,成为一代儒家巨匠,他的思想影响国人两千多年,这样的大才是如何培养出来的呢?带着这种好奇,我们一起来探索孟子的家庭教育。
孟子出生在战国时期的邹国,父母均是没落的贵族后裔。此刻他的家庭已经没有了任何背景,有的就是如同现在在大城市里打拼的小镇青年一样,赤手空拳,无依无靠,最经不起意外。可意外却偏偏就降临了。据说在孟子3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因病去世。孟母一个人带着孩子,既要养家,又要育幼,是不是像极了如今处境狼狈的单亲妈妈?
但孟母并非一般的单亲妈妈,她是历史上最了不起的单亲妈妈。大家或许都以为,孟母之所以出名是因为她生了一个好儿子,此言差矣。孟母不是生了一个好儿子,而是教育出来一个好儿子。不是儿子成全了她,而是她成全了儿子。接下来,我们通过4个小故事来探究孟母这个单身母亲如何在孤军奋战的育儿道路上,培养出被后世尊称为“亚圣”的孟子,成就了一代儒家巨匠的呢?这其中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智慧和坚韧?
这个故事流传最广,几乎家喻户晓。据说孟子小的时候,家住城外的乡下,附近有一块坟地,每天有人在那哭哭啼啼,吹鼓手在那吹吹打打,孟子跟所有的小孩一样,喜欢模仿,一会儿装孝子贤孙,一会儿假装吹吹打打。孟母看见了,就想:这不是我儿应该待的地方,于是赶紧带着孟子从乡下搬到了城中的市场。市场相当热闹,行商坐贾,高声叫卖。这次又给孟子创造了学习的机会,他不是学着商人谈生意 就是学着屠夫杀猪宰羊。孟母看见了,心想,这依然不是我儿应该待的地方。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宫附近。学宫是官办的学校,每月初一十五都有官员到这主持仪式,行礼跪拜。孟子见了,也跟着学起了制礼作乐,打躬作揖。孟母说:这才是我儿应该待的地方啊!于是,他们就在这定居下来 。这就是人所共知的“孟母三迁”。
一个好的家庭教育是什么样子的呢?孟母三迁,她为什么要持续的搬家,因为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最大的,在她没有办法给孩子挑选出身,挑选家庭背景的时候,她尽了最大的努力帮孩子挑选环境。让孩子去接触更多优秀的同龄人。孔子说的好"性相近,习相远",人出生时本性是相似的,长大之后各不相同是因为后天习得的东西不一样。“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孟母迁来迁去,最后在学宫旁边给孟子安了一个家,孟子由此耳濡目染,最终走上儒家的道路,直至影响力仅次于孔子的亚圣。是孟母的眼界,给了儿子方向。
再大的圣人,也有小的时候;再好的孩子,也有淘气的时候。孟子小时候很贪玩,有一天上学回来以后跟他妈妈讲,不想上学了。孟母怎么办呢?孟母当时正在织布。当时这个布是孟家最重要的财产。所以孟子的母亲就使个狠招,当孟子说自己不想读书的时候,他拿起剪刀直接把自己织的这个布一下子就剪断了。什么意思?要把家里最值钱的,特别宝贵的东西毁给孟子看。这一剪不要紧,孟子特别难过,他问他妈妈,他说你为什么这样?孟母这个时候他就等着他这句话呢。孟子妈妈就问他了:布织到这个程度,我突然剪断了,你觉得可惜了?你学习到了这个程度,本来应该好好地学习下去,你突然辍学了,就像我织着的布突然剪断它一样,你作为一个人,比这个布还珍贵,布断了,你觉得可惜,本来能成为人才的你中途废了,你不觉得可惜吗?孟子一听懂了,当场就给他妈妈表态,一定回去好好读书。
孟母断机的意义在哪里?就在于严训导。大凡做了母亲,没有不爱孩子的,担心孩子受丁点委屈,这就容易范有慈无威的毛病。然而孟母却懂得在慈和威中拿捏分寸,既有菩萨心肠,又有金刚手段。懂得适时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才培养出了天降大任于斯人的儒家大才孟子。
孟子成年之后,也像一般人一样娶了妻,成了家。有一天,孟妻比较随意的姿态,坐在了卧室里,然后孟子一进去看见了,孟子是一个很古板的人,他觉得我这个媳妇怎么这么不知理呢?我是一个讲理的人呢,我娶这样的媳妇是很不幸的事情,于是他就要休妻。那这时候孟母是怎么处理的?孟母说,你要求别人讲理,那么你讲理没有啊?孟子说,我很讲理呀,我到哪里都是正襟危坐呀。然后孟母讲啊,你违反了儒家非常重要的一条礼仪呀,什么礼仪呢?将入堂,声必扬,就是你要给人思想准备呀,你不能让人全天候24小时待机呀,每一秒钟都保持那个精神抖擞的,仪表端庄的状态呀,你没有能先行做出这样的一个明示,你怎么能让你媳妇24小时待机呢?这是其一,其二,礼的本质是什么?礼的本质是仁。"仁者爱人"你为了一点失礼就休妻,这怎么叫爱人呢?如果不能爱人,不能行仁,要礼又有何用?孟子听了他妈妈的话,觉得很有道理,就不再较真了,夫妻两好好过日子。
老年人处理家庭问题是一个从古至今都很微妙的问题,有些人说老年人啊,到老了应该得体的从别人的小家庭中退出去。这句话最合理的部分不是退出去,而是得体。你是退出去还是走进来不重要,重要的是什么?你要表现出老年人得体的智慧和慈悲。孟母就是这样一个有着得体的智慧和慈悲的人,因此,他才能教育出一个亚圣。孟子,而孟子以及它代表的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我觉得有同样的属性是什么呢?理性的、智慧的和慈悲的。
孟子成年之后,非常能够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但是,当时他所在的齐国不给他这个机会。倒是西边的宋国国君,对孟子的学说感兴趣。孟子想到宋国去,但是,又担心母亲年事已高,无人照料。怎么办呢?俗话说“知子莫如母”,母亲主动跟儿子表态了,她说:女子有三从之义,没有自专的道理。小的时候从父母,出嫁之后从丈夫,丈夫死后从儿子。如今你已经成年了,而我也老了。你既然志在四方,我放手让你去闯荡。一番话说得孟子豁然开朗,也跟着他的前辈孔子一样,去周游列国,最终成就了自己的人生。
这个故事的关键词是理解与尊重。现在很多人抓住儒家的"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规劝着子女,束缚着子女,剪断子女的翅膀,拉低他们的天空。而两千多年前的孟母知道,爱不是绑架,她似乎只是个小女子,其实她的心里有星辰大海,所以,她让孟子看见了星辰大海,也发展了儒家思想的星辰大海。
孟子的母亲,一个两千多年前的单亲妈妈,一个平凡的没有背景的小镇女子,没有高深的学历,没有富足的家境,有的就是在孩子不同的时期尽自己最大努力给他选择良好的成长环境,有慈有威的训导,得体的进出孩子的小家庭以及适时的放手让孩子远走高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