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8-09 13:19:31
大家有没有发现:如今社会上的“聪明人”越来越多,他们机关算尽,耍尽各种阴谋诡计,把老实人耍得团团转,忽悠人的套路一个接着一个,最终却是害人害己。所以,我们现在说某人“聪明”,往往是带有讽刺和批评的意味。
而且,社会上的“聪明人”越来越多,看似是社会的发展进步,实则是社会风气败坏了。正如《道德经》第十八章中有这样一句话所说:“智慧出,有大伪”。
打个比方,商人如果越来越“聪明”,变得偷工减料,唯利是图,做生意而没有良心,发不义之财,因此奸商就产生了;老百姓如果越来越聪明,很会投机取巧,比如说“碰瓷”现象越来越多,那么真正做好事、助人为乐的现象也会因此越来越少。
早在2000多年前,老子就是反对机智和投机取巧的,他在《道德经》第三章就告诫帝王们: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这段话的大概意思就是:如果社会上不推崇有才德的人,老百姓就不会相争;不珍爱珍贵的财物,那么就不会有偷窃的人;不显耀足以引起贪心的事物,就不会导致民心迷乱。因此,圣人的治理原则是:使其心无所求,使其腹中有食物不致饥饿,使其思想单纯,常常令人民没有太复杂的思想,没有未满足的欲望。致使那些有才智的人也不敢妄为造事。圣人按照“无为”的原则去做,办事顺应自然,那么,天下就不会不太平了。
仔细思考一番老子的这番话,再联系历朝历代的发展与灭亡,我们就会发现:智力的不断增长,欲望的不断膨胀,最终的结果都是走向灭亡。只可惜,人们听不进去老子的这番“苦口婆心”,依然我行我素,走上了自我发展又自我毁灭的不归路。春秋无义战,诸侯之间你争我夺,就是最好的例证。
表面上看,社会的确是发展进步了,实则是“世风日下”,连同着道德和人性一步步沦丧,最终某些人与野兽无异(我们读读春秋战国历史就会明白)。人类的智力与斗争,发展到了今天,我们依旧可以强烈感受到:知人知面不知心。有的时候,我们分不清对方是“熟人”,还是“披着羊皮的狼”。
聪明人,最后反被聪明误;耍计谋,最后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因此,老子在《道德经》第20章告诫世人:愚,才是做人的最高境界,而且他认为自己就是一个“愚人”。
在我们现代人看来,老子是如此大智慧,怎么能算是“愚人”呢?
他在第20章解释说:世人熙熙攘攘为了利益而奔波,我却淡泊宁静,无动于衷。众人都有所剩余,而我却像什么也不足。我真是只有一颗愚人的心啊!世人都炫耀自炫,而我却昏昏昧昧;世人都精明机巧,而我却不所识别的样子。世人都精明灵巧有本领,唯独我愚昧而笨拙。我唯独与人不同的,关键在于得到了“道”。
难怪,孔子问礼的时候,老子对孔子说:善于经商的人把货物隐藏起来,好像什么东西也没有,君子具有高尚的的品德,他的容貌谦虚得像愚钝的人。抛弃您的骄气和过多的欲望,抛弃您做作的情态神色和过大的志向,这些对于您自身都是没有好处的。我能告诉您的,就这些罢了。
一个人要像真正“悟道”,就要学做婴儿那样,放弃计谋智巧,返璞归真,抱朴守拙,丢掉过多的欲望、傲慢与偏见。其实,佛家也告诉世人:人人都有菩提本性,它本来就是清洁干净的,只要自己发掘出这种本心,就能够了悟成佛。
以下内容为付费内容
只可惜,世人太痴迷于名利、权谋、智谋等等,迷失了本性,丧失了本心,所以看起来聪明实则是愚顽!
儒家把“智”、“仁”、“勇”称之为“三达德”,即人人都应该具备的三大品行。但是在老子看来,上等“德”的人不表现为外在的德,因此实际上是有“德”;下等“德”的人表现为外在的不离失“道”,因此实际是没有“德”的。前者无心为之,后者是有心为之。
由此可见,“礼”这个东西,是忠信不足的产物,而且是祸乱的开端,正所谓“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道德经第18章)。所谓“先知之明”,即智慧,不过是“道”的虚华,而且欺骗和愚昧也就此产生了。
因此,老子极力推崇“愚”的做人境界——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大丈夫立身要敦厚,不居于浅薄;存心朴实,不居于虚华。而且大丈夫应该守质朴的大道,不虚伪敲诈,舍去礼的浮华,取用道德的厚实。
歌曲《笨小孩》好似是唱出了老子的心声:老天自有安排,老天爱笨小孩。做人拙诚、愚笨,看似是笨小孩的行为,却是做人的最高境界,更是做人的最高智慧。正如曾国藩的一句名言所说:唯天下之至诚,能胜天下之至伪;唯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也如国学大师南怀瑾所讲:将来,这个世界上全人类都太聪明、太高明,都会玩手段了。但是最后成功的人,一定是老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