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0-08 08:50:23
贾似道奸臣?有人说他被文人抹黑了,说他为南宋续命20年左右。你们如何评价他呢,关于贾似道的印象改变啊,据我了解你们所掌握的资料是主要源于是那部古装剧就是南宋传奇吧,一个蟋蟀宰相,我呢是没有看过这部电视剧的,就问了问身边看过的朋友,又大致查了查资料,大概了解到这部电视剧中把贾似道描写成了一个独自背负骂名的就是宰相,是一个独撑大宋的功臣,说真的就这部电视剧的剧情啊,跟真实的历史,基本上是不沾边的。那么贾似道,这位南宋末年的权臣,在历史中始终笼罩着一层迷雾。他究竟是忠臣还是奸臣?或许,历史并非我们想象中的黑白分明吧。
贾似道,南宋末年的政治风云人物,字师宪,号悦生,自称半闲老人,生于台州天台(今属浙江)。他的一生,犹如一部跌宕起伏的历史长卷,横跨宋理宗、宋度宗、宋恭帝三朝,成为南宋晚期的重要权相。贾似道的仕途始于端平元年(1234年),凭借父亲的荫庇,他初入官场,担任籍田令。真正使他崭露头角的,却是他那位身为贵妃的姐姐。嘉熙二年(1238年)起,贾似道凭借姐姐的势力,步步高升,历任宝章阁直学士、沿江制置副使、江州知州、江陵知府、京湖安抚制置使等要职。
宝祐六年(1258年),当蒙古大军南下时,他临危受命,前往抵抗。蒙古军最终退却,朝廷依然嘉奖他,任命他为少傅、右丞相。景定五年(1265年),宋理宗驾崩,宋度宗即位。贾似道因拥立之功,被任命为太师,权倾朝野。随着权力的增长,贾似道的野心也日益膨胀。他打击政敌,遏制外戚势力,分化拉拢太学生,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如打算法、公田法、推排法等。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南宋政权的衰亡,但也加剧了内部矛盾。咸淳七年(1271年),元军围困襄阳,贾似道却未能及时救援,导致襄阳守将投降。咸淳十年(1274年),宋度宗驾崩,宋恭宗即位。同年,元军攻破鄂州,逼近临安。贾似道虽然遣使者议和,但遭到拒绝。最终,在咸淳十一年(1275年)二月,贾似道在听闻前线失败后,乘船逃往扬州。他的逃亡并未改变他的命运。不久后,他被贬为高州团练副使,安置在循州。在贬谪途中,他被监押使臣郑虎臣所杀,终年六十三岁。
贾似道的政治生涯充满了争议和矛盾。他既是一位权倾朝野的权相,又是一位备受质疑的政客。无论如何评价他,他都是南宋末年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行为和政策,不仅影响了南宋政权的命运,也留下了许多值得后人深思的问题。
记贾似道专恣日甚,忌害忠良,中外切齿。——《宋史》
贾似道的得势之路,始于其深厚的家族背景和宫廷关系的交织。据《宋史》记载:“贾似道,字师宪,台州天台人,父涉制置使。”这样的家族背景,为他日后的政治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更为关键的是,贾似道通过姐姐成为贵妃的身份,利用了各种宫廷关系,逐步获得了皇帝的信任和青睐。正如《续资治通鉴》所述:“似道依贵戚,累迁宝章阁直学士、沿江制置副使。”贾似道凭借这些职务的升迁,开始在朝中积累人脉和影响力。
随着权力的不断扩张,贾似道在朝中的地位日益稳固。他通过控制朝政、任免官员、干预军事等手段,将朝政大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在朝中,他如同一座巍峨的山峰,屹立不倒,让人望而生畏。据《宋季三朝政要》所述:“似道专政,朝廷无敢言者。”这句话生动地描绘了贾似道在朝中的强势地位。他不仅掌控了朝政大权,还通过干预军事决策、选拔将领等手段,将军权也纳入自己的掌控之中。这样的权力格局,使得贾似道在朝中拥有了说一不二的地位。
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力和地位,贾似道对异己进行了残酷的打压和迫害。他如同一只狡猾的狐狸,善于运用各种手段来排除异己、巩固自己的地位。据《宋史》记载:“似道既专政,恶言者众,台谏交攻之。”面对朝野的广泛质疑和批评,贾似道并未退缩,反而采取了更为激烈的反击手段。他通过诬告、陷害、暗杀等手段,将那些敢于挑战他权威的人一一铲除。这些残忍的手段,让人不禁感叹贾似道的心机之深沉。
贾似道并非只是一个残忍的权臣。在掌握大权的同时,他也意识到稳定局势的重要性。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稳定南宋王朝的局势。他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打算法、公田法等,试图通过经济手段来增强国家的财政实力和国力。这些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南宋王朝的财政危机,为国家的稳定奠定了基础。贾似道还注重加强国防建设,提高军队的战斗力。他选拔了一批优秀的将领,整顿军队纪律,加强训练,使得南宋军队的战斗力得到了显著提升。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南宋王朝对外的防御能力,为国家的安全提供了保障。
贾似道权倾朝野的背后,是权力的双刃剑。他凭借自己的权力和影响力,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南宋王朝的局势,但也因为权力过大、腐败无能等原因,加剧了朝廷的分裂和国家的动荡。作者认为他如果正确地运用它手中的权利,为国家带来繁荣和发展。可是历史没有如果
似道既专恣日甚,畏人议己,务以权术驾驭,不爱官爵,牢笼一时名士。——《宋史》
对于贾似道的评价,历史上一直存在争议。一方面,他被视为南宋的奸臣,因其奢侈的生活和独揽大权的行为而备受诟病。另一方面,也有人认为他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为国家的存亡而努力奋斗。《宋季三朝政要》中记载:“贾似道当国,专主和议,以奉币称臣为得计。” 这段话反映了贾似道在对外政策上的主张和立场。我们也需要认识到,在南宋末年国家积贫积弱的背景下,和议未必是完全错误的选择。贾似道所采取的和议政策虽然引发了争议和批评,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国家的灭亡。忽必烈曾感叹:“吾安得如似道者用之。”这句话虽然出自蒙古帝王之口,但也从侧面反映了贾似道在军事上的才能和影响力。
南宋理宗、度宗年间,贾似道在朝中权势的显赫。掌握了朝政大权,成为南宋末年政治舞台上不可忽视的一极。在《宋史·贾似道传》中记载:“理宗崩,遗诏以似道平章军国重事。”这表明了贾似道在国家危难之际所承担的重任。他上台后,迅速整顿朝政,推行改革,试图挽救南宋王朝颓势。贾似道的政治立场并非一以贯之。在面对蒙古军队的威胁时,他一方面主张加强国防,抵御外敌;另一方面又试图通过外交手段缓和与蒙古的关系。这种立场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贾似道的矛盾心理,也引发了朝野的广泛争议。在《续资治通鉴》中,有这样一段描述:“贾似道既专政,日以酣歌为事,使妇人侍酒,号曰‘四时春’……蒙古使者至临安,似道方与群妾踞地斗蟋蟀。”这段描述虽带有一定的讽刺意味,但也反映了贾似道在政治立场上的摇摆不定。
南宋末年,蒙古军队不断南下侵扰,南宋朝廷面临巨大的军事压力。贾似道作为当时的权臣,其对外政策选择成为了朝野关注的焦点。他主张通过议和来换取国家的和平,但这种政策往往以牺牲国家利益和尊严为代价。据《宋季三朝政要》记载:“似道遣使求和于蒙古,许以岁币、割地。”这一政策引发了朝野的广泛不满和争议。有人认为贾似道过于软弱和妥协,未能有效地抵御蒙古军队的入侵;也有人认为这是在国家危难之际的无奈之举,可以为南宋争取到喘息之机。贾似道的议和政策并未能带来预期的和平。蒙古军队并未因岁币和割地而停止侵扰,反而更加嚣张跋扈。南宋朝廷在贾似道的领导下,陷入了更加深重的危机之中。这一时期的历史事件如“襄阳之战”和“崖山之战”等,都反映了南宋朝廷在军事上的无力与无奈。
在历史文献中,对贾似道的评价也各不相同。如《宋史》中称他“权倾中外,威福自出”;而《宋季三朝政要》则称他“奸恶误国”。这些评价反映了贾似道在历史上的复杂性和多面性。从我的角度来看,贾似道的忠奸之争并非简单的黑白分明。他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他的政策选择和行为方式也存在许多争议和弊端。我们应该客观公正地评价贾似道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既要看到他的贡献和成就,也要看到他的缺陷和不足。贾似道的忠奸之争不仅影响了南宋末年的政治格局和社会变革,也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历史教训。
《宋季三朝政要》似道既专政,日以酣歌为事,使妇人侍酒,号曰‘四时春’……蒙古使者至临安,似道方与群妾踞地斗蟋蟀。——《宋季三朝政要》
贾似道作为一个历史人物,其形象并非简单的忠臣或奸臣所能概括。他是一个具有复杂性和多面性的人物,其行为和决策往往受到时代背景、个人经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就比如在他做官前期及财政改革和对外关系上。
前期贾似道在地方上做官时,便以其卓越的用人眼光和领导才能,赢得了人们的广泛赞誉。他深知人才的重要性,广泛招揽贤才,不论出身,只看才能。据《宋史》记载,“贾似道知人善任,所举多一时之选。”他的用人观念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显得尤为难得,为南宋政府的稳定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贾似道还积极推行孟巩的“吞天之策”,通过一系列经济、政治措施,为朝廷积攒了丰富的钱粮。据《文献通考》所载,“贾似道行吞天之策,国用日饶。”这些政策不仅增强了国家的经济实力,也为后续的军事行动提供了有力的物质保障。
在战略布防上,他深知蒙古大军是南宋的主要威胁,加强了水路的防御体系。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贾似道铸江陵城,为水路之防。”江陵城成为了南宋的重要防线,多次成功抵御了蒙古大军的入侵。贾似道加强水军的建设和训练。他深知水路的重要性,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打造了一支强大的水军。
在抗击蒙古入侵方面,宝祐六年(1258年),他亲自率领军队,多次击退了蒙古南下的兵马,将蒙古军队赶出了淮河以南的地区。据《宋史》记载,“贾似道亲征蒙古,大破之,追至淮河而还。”这一仗不仅展现了贾似道的军事才能,也极大地鼓舞了南宋军民的士气。在战斗中,贾似道缴获了蒙古战马千匹之多,各种兵器战甲万余件。营救被蒙古兵马掠夺而去的军民百姓七千多人,赢得了广大百姓的感激和尊敬。
财政方面南宋末年积贫积弱,他深知财政危机对国家稳定的重要性,他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试图挽救颓势。据《宋史》记载:“贾似道为相,首行公田法,欲以田归官,而增赋入。”这一政策旨在通过回收土地、增加赋税收入来缓解财政压力。除了公田法外,贾似道还推行了其他财政改革措施,如发行会子(纸币)以增加财政收入。贾似道在财政改革上的努力值得肯定。他试图通过改革来挽救国家的命运,尽管最终未能成功,但这种尝试本身就是一种历史的进步。作者我感慨万千如果时间可以定格在贾似道功成名就的那一刻,他在后世的评价或许会呈现出与现在截然不同的面貌
问题就出自在贾似道晋升至宰辅之位,成为南宋朝廷的重要支柱后,历史的风云开始围绕他展开。就在他担任两淮宣抚使的第二年,忽必烈率领的蒙古大军南下,迅速渡过淮河,直逼鄂州。贾似道临危受命,率军驰援,他看到南宋积贫积弱面对强大的蒙古铁骑,他也深知自己难以匹敌。
贾似道想到了权宜之计,私下与忽必烈进行和谈。据《元史·世祖本纪》记载,“贾似道请和,许岁奉银绢各二十万匹两。”其实人家忽必烈最初并未同意这一条件。但是不久之后,蒙古的蒙哥汗战死,忽必烈决定撤军回蒙古。贾似道在得知这一消息后,料定忽必烈会返回蒙古争夺汗位,因此决定抓住这一机会与忽必烈签订合约。据《宋史·贾似道传》记载,“蒙古兵退,似道诡称大捷,以欺朝廷。”贾似道在蒙古退兵之际,趁机追击,击伤了一部分蒙古兵马,并夸大战功,隐瞒了与忽必烈和谈的事实。宋理宗得知“鄂州大捷”后,非常高兴,封贾似道为魏国公,并赐予少师头衔。
贾似道心知肚明这一切都是建立在谎言之上的。他明白一旦真相大白,他将身败名裂。他就开始采取一系列措施来维护这个谎言。他先是囚禁了忽必烈派来南宋谈判的使臣,以防止真相泄露。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贾似道囚蒙古使者,以防其泄密。”另一方面,他极力打压朝廷中与自己不对付的势力,排挤异己、笼络人心等手段,巩固了自己的地位。他的私心太重,企图用谎言求得自己的荣华富贵。在元军再次进攻鄂州时,贾似道再次领兵出征。此时的他已不再是当年那个英勇善战的将领了,而是变得胆小怯懦、贪图荣华。他再次试图与元军和谈以求自保,但遭到了拒绝。他被元军击败,仓皇逃离战场。南宋军队也随之崩溃,元军趁势追击,直逼临安。
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啊。贾似道的谎言在这一刻彻底崩溃。新账旧账一起算朝廷上下纷纷要求处死贾似道。最终,他被流放至偏远之地。在流放途中,贾似道被监押使臣郑虎臣所杀监押使臣郑虎臣所杀。他的死标志着南宋末年权臣时代的结束。他的谎言和野心却给南宋朝廷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据《元史·世祖本纪》记载:“(忽必烈)乘胜追击,宋军大败,临安陷落。”
贾似道的历史形象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他既是南宋末年的权相,又是抗蒙战争中的重要人物;他既有过人的才能和影响力,也有诸多争议和缺点。正如《红楼梦》中所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对于贾似道这样的历史人物,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审视和评价他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