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8-29 10:04:31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六十五回,发生在刘备与诸葛亮进攻绵竹期间,相关人物分别为刘备、诸葛亮和李严。原文如下:
孔明曰:“可速进兵取绵竹。如得此处,成都易取矣。”遂遣黄忠、魏延领兵前进。费观听知玄德兵来,差李严出迎。严领三千兵也,各布阵完。黄忠出马,与李严战四五十合,不分胜败。孔明在阵中教鸣金收军。黄忠回阵,问曰:“正待要擒李严,军师何故收兵?”孔明曰:“吾已见李严武艺,不可力取。来日再战,汝可诈败,引入山峪,出奇兵以胜之。”黄忠领计。
次日,李严再引兵来,黄忠又出战,不十合诈败,引兵便走。李严赶来,迤逦赶入出峪,猛然省悟。急待回来,前面魏延引兵摆开。孔明自在山头,唤曰:“公如不降,两下已伏强弩,欲与吾庞士元报仇矣。”李严慌下马卸甲投降。军士不曾伤害一人。孔明引李严见玄德。玄德待之甚厚。严曰:“费观虽是刘盖州亲戚,与某甚密,当往说之。”玄德即命李严回城招降费观。严入绵竹城,对费观赞玄德如此仁德;今若不降,必有大祸。观从其言,开门投降。玄德遂入绵竹,商议分兵取成都。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刘备与诸葛亮率部进攻绵竹,守将费观遣李严出战。黄忠与李严在阵前单挑,四五十个回合难分胜负。此后,诸葛亮施展计策,让黄忠再度出战,引诱李严进入包围圈中。这时,诸葛亮又出面劝降,李严当即投降。此后,李严又劝降了费观,绵竹也落入刘备的手中。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是诸葛亮看到李严与黄忠单挑不分胜负后的举动,叫做“鸣金收军”, 意为用敲钲等发出信号撤兵回营,比喻战斗暂时结束。这句成语的最早出处是《荀子•议兵》中的“闻鼓声而进,闻金声而退。”
小说中提到的刘备在绵竹与李严对阵,在历史上的确出现过,但过程却有着很大的差异。据《三国志•李严传》载:“建安十八年,署严为护军,拒先主于绵竹。严率众降先主,先主拜严裨将军。”而据《三国志•杨戏传》载:“(费)观建安十八年参李严军,拒先主于绵竹,与严俱降。”这也就是说在真实的历史当中,李严才是绵竹的主将,而费观仅仅是其帐下的参军而已。
至于小说中提到的黄忠与李严大战四五十个回合难分胜负这一情节,不仅在李严的本传中没有记载,《三国志•黄忠传》中亦无踪迹,基本上可以推测,这个故事是小说作者虚构出来的。不过,这里也有另外的一个疑问:黄忠在小说中武艺高强,曾经与关羽战成平手。为何作者要将李严的武力值设置成与关羽、黄忠在同一级别的?其实这里有一个特殊的原因。
在小说当中,李严的故事除了这次与黄忠的单挑之外,还有一处令人影响深刻,那便是在第八十七回,诸葛亮对后主刘禅表示: “李严在白帝城,此人可当陆逊也。”(见第八十七回)。这里就难免让读者留下一个疑惑:李严的能力究竟在哪儿呢?作者通过上面提到的这个故事给出了答案,李严的能力主要体现在武勇上。作者虚构出李严与黄忠单挑这一情节,从一个侧面来看是为诸葛亮在第八十七回中的这段话做铺垫。
从小说的整体构思来看,小说作者虽然提到了李严是刘备的托孤之臣,但又不愿花费笔墨来对其形象做一个完整的介绍,因此才设计出他与黄忠单挑的情节,为的是不让后面诸葛亮赞扬及罢黜李严的情节感到突兀。虽然这是作者的精心设计,但也只能说是个无奈之举,毕竟这位在历史上的蜀汉重臣并非小说中的主要角色。因此,作者只能一笔带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