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8-14 09:18:17
“打秋风”,是指假借名义、利用关系向人索取财物赠与的一种社会现象,比如著名的刘姥姥一进荣国府便是在“打秋风”。这种现象在唐代,尤其是应举的士人中间广泛存在,这其实与唐代科举制度及社会风尚有关系。
唐代进士科考试并不单单看中凭试卷成绩,更看重他们平时的诗赋水平和社会名声,官方考前允许举子向社会名流或达官显贵投送诗文,谓为“行卷”。既然拜访的都是达官显贵,见面礼总不能少,况且制作行卷也是一笔开销。唐代常科每年一考,边远州县的举子途中的衣食、车马和住宿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一些落第的举子为了节省路费和时间,大多选择留在长安,准备来年继续应考,这期间的房租、日常生活和应酬开支也不在少数。
在经济压力的驱使下,“打秋风”便成了很自然地现象。王定保《唐摭言》卷十五记载,夏侯孜考考进士多年未中第,他的也仆人随他一路风雨,有人看不过去,劝他说说:“当今北面官人,入则内贵,出则使臣,到所在打风打雨,你何不从之?而孜孜事一个穷措大(贫寒失意的读书人),有何长进?”这里所说的“打风打雨”便是“打秋风”的意思。明人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二十六说:“唐士子应举,多遍谒藩镇、州郡丐脂润,至受厌薄(厌恶鄙视)不辞。”
唐代举子“打秋风”的主要对象是地方的节度使、观察使或州刺史,有时也在寺院道观中。“打秋风”一般都是为了索要些财务,以用作应举的资费,但是王泠然却是很与众不同,不仅要官,还要老婆。
王泠然是山东人,于玄宗开元初年在宋城(今河南商丘)应取解试,被县尉高昌宇黜落,未及第王对此耿耿于怀。开元五年,他终于考中进土,到长安参加铨选,吏部这回又跟他过不去,因故停选。原来将其黜落高昌宇,此时已官居监察御吏,王泠然见自己的官路如此不顺畅,就写了一封信给这个高御史。这封信被《唐摭言》全文收录,其内容主要涉及四个方面。
首先,表达自己对于当年被黜之事的不满。其次,渲染自己的才能和本事, “往者虽蒙公不送,今日亦自致青云。天下进士有数,自河以北,唯仆向已”,口气可谓十分狂妄。再次,表明自己生活的窘迫,适当地向这位御史哭穷,“家贫亲老,常少供养,弟未有官资,嗷嗷环堵,菜色棚看,贫而卖浆”,哭穷之后,希望他能够怜悯自己‘‘今年为仆索一妇,明年为留心一官”,真是可爱又可笑。信的最后,他还表明自己发迹的可能,对高昌宇进行威胁,“使仆一朝出其不意,与君并肩台阁,侧眼相视,公始悔而谢仆,仆安能有色于君?”
这封信中的狂妄口气、无理要求,估计并非全然出于“打秋风”的目的,更多的是发泄心中的不满。不过从其之后的人生轨迹看来,他的狂妄自大却是贯穿终生。他在开元九年被吏部侍郎王丘奖拔,选为太子校书郎,境遇有了些许转变,但是却自觉才高位卑,又给当时的宰相张说上书,希望得到他的提携,可谓“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他的才气固然有,但是否真的能够济世救民,却要另当别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