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8-12 15:45:42
我们今天欣赏古装戏剧作品时,常常能够看到“军令状”这一字眼。说起“军令状”的起源,今天已无从考证,最早见于明清时期的戏曲、小说等文学作品中。“军令状”与古代的行军打仗密切相关,将帅指挥与君主签订军令状,目的是增强执行者的责任意识,确保作战任务顺利达成。
那么,你知道军令状具体的含义及其相关典故吗?
在古代的冷兵器时代,两军交战尤其讲究“天时、地利、人和”,胜负难料,不稳定性极大。上级指挥对下属的将领发布军事命令后,为了促使其努力达成胜利,往往会要求与其签订军令状,一旦战败将受到惩罚,依军法治罪,轻者自降三级,重者则斩首示众。当然,有的时候,英勇好战的将领为了取得首长的信任,也会主动申领军令状。
大部分时候,军令状是以书面形式呈现的。一般而言签署人的军权地位相对较高,绝非一般的小将,而且很可能是面临比较重大或者紧急的军事战斗任务。
“军令状”中的“军令”一词,是指古代首长或将领对下级发出的军事命令,一般包括攻城拔寨、训练新兵、调动部队、御边守关等。从内容上讲,“军令状”非常类似于今天常见的“责任书”,是对军队规章制度的一种良好的补充,能够有效地督促相关人员及时、保质地完成自身的职责和义务。
“军令状”上主要的内容包括五项:
1、具体的作战任务和目标。
2、签字人的具体职责。
3、事后具体的奖惩措施。
4、签字人的亲笔承诺。
5、签字人的落款画押。
作为首领与臣属之间的明文契约,军令状具有奖惩性、强制性、双向性、义务性四个明显的特点。
奖惩性是军令状最本质的特征,只有像项羽那样,赏必行、罚必信,披坚执锐,身先士卒,才能使统帅在军中树立威信,使军心如铁一般牢不可破。完成相关任务就会获得优厚的物质奖励,但是如果没能完成则会受到严厉的处罚。这些内容都会详细、明确地体现在军令状上。
大家都知道,在“军令如山”的军营之中,立军令状是要冒很大风险的,一旦失败可能就意味着身死名裂。所以,与之相对应地,如果能够按时保质达成目标,所能获得的物质奖励也是极为丰厚的。
“军人的天职在于服从命令。”这句箴言即便放在几千年前的古代社会同样适用,军事命令是上级意志的强制性体现,不以签署人的主观思想或者自然界的客观困难为转移。
尤其是将领被动签署的军令状则更是如此,没有协商,没有条件,只要首长一声令下,不论当事人是否同意所写条款,或者是即将面临怎样的困难,都只能默默地悉数接受。
从这一点上,我们可以窥见军令状很重要的一个本质,那就是它是签署双方之间隶属关系的象征,不具有平等性,签字人只是对方用以开疆拓土或是抵御强敌的沙场工具,将古代社会的人情泠漠和阶级本质展露无遗。
“双向性”是指在军令状的签署过程中的两种情况,也即首长有权在下级将领接受作战任务后强制其签署军令状,下级也可以为了对按照标准达成任务作出保证和承诺,而主动地提请、申领军令状。
在古代社会,帝王为君,官员为臣,君臣关系是对于一个国家来说非常重要的课题。诸葛亮认为,君臣之道犹如天道,昭示着一个国家的国运盛衰。君臣之道得以遵行,国运就会昌盛;反之,国家就会衰败甚至灭亡。
东汉末年,刘璋暗弱,导致蜀地的君臣之道渐遭陵替,当时的蜀中人士逐渐变得专权自大,目无礼法,这是导致益州易主不可忽视的一大因素。
“军令状”的“双向性”体现了君臣之间的从属关系,暗藏秦汉时期中国传统礼仪教化的思想,同时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文字形式的军令状中会对当事人姓名、应当完成的任务以及相对应的奖惩措施详细列明。当事人一旦签字落款,就意味着对该任务负有全部责任,在达成目标之前,不论发生何种变故,遇到千般困难,都必须带着背水一战的决心和意志,一往无前,至死方休,直到完成为止。
俗话说,“军中无戏言”,一旦从军,法不容情,如果不能完成交办的任务,就是失职和失信的表现,必将受到严惩。
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曾说到曹操以83万大军南下攻打江南,孙权与刘备被迫携手,共同抵御北方的强敌。此时的刘备被曹军一路强追猛打,损兵折将,只得放弃了新野小城,暂时与公子刘琦在江夏驻军。为了表达与孙权结盟的诚意,他特意派遣诸葛亮前往江南与江东群贤共商御敌大计。
当时江东的最高军事将领是周公瑾,官拜大都督,英俊帅气,年少有为,“羽扇纶巾,雄姿英发”是苏东坡对他的溢美之词。但是,他生性气量狭小,容不得别人强过自己,而智谋过人的孔明自然成为了他的眼中钉、肉中刺,日夜想着如何名正言顺地把他除掉,以去除心腹大患。
这天,江东军帐内日常议兵,周瑜当着江东众将的面向孔明抛出了一个难题,希望他在三日之内督造十万枝箭,以备日后江上交战所用。诸葛亮心如明镜,当即答应下来,并在军令状上签字画押,令周瑜和诸将瞠目结舌。
原来,孔明通晓天文地理的自然规律,早已算出第三日江上有大雾。第三日凌晨,他率领数十条周身铺满草叶帐幔的桅船,穿过浓浓的雾气,来到曹操军阵前叫骂。曹操见吴军雾中来袭,只恐有诈,便令部下不准交战,只远远地拉弓放箭,射住阵脚,一时间箭飞如雨。这一下正中孔明下怀,草船上的曹军箭羽密如蜂巢,船队满载而归,超额完成了大都督交办的任务,这才使孔明逃过了周瑜的一次设计陷害。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早已家喻户晓。马谡是荆州高士,比诸葛亮小九岁,在“马氏五常”中排行最小。自刘备入主荆州后,便侍奉诸葛亮左右,日夜聆听教诲。诸葛亮时常称赞马谡的机敏,将毕生所学倾囊传授,两人有时甚至彻夜谈论兵法军机。
诸葛亮不仅将马谡看作自己的关门弟子,更是在岁月的沉淀中培养出类似父子的感情。刘备在白帝城托孤时曾提及马谡,说他言过其实,徒有其表,难堪大用。但诸葛亮对此并没有放在心上,仍任他做参军。
街亭之战中,诸葛亮排除众议,不用魏延、吴懿,而任命自己十分赏识的马谡镇守街亭,抵御曹魏大将张郃,马谡还主动签署了军令状。
不想,马谡违反军规,没有按照诸葛亮的布置在五路总口处扎营立寨,反而无视王平的一再苦劝,率军登上一座孤山居高拒守。结果张郃采取围而不攻的战略,断绝了马谡军的水源,待蜀军军心溃散之时再全力攻山,蜀军大败,丢失了北伐的重要据点街亭。回营之后,诸葛亮按照军规,斩杀马谡,以谢诸将。
“智圣”孔明用计天下,而街亭之失可以说是诸葛亮一生中最大的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战略失误,这次的失误主要体现在他用人不明。但是从另一个方面,也体现了他赏罚分明、军令如山的特点。
除此之外,关羽温酒斩华雄、华容释曹操等典故也与军令状有着密切的联系,展现出他英勇无敌、忠义无双的英雄本色。虽然据历史学家考证,这些事例正史上并不存在,或并非与其人对应,但是通过《三国演义》精彩的文学描绘,我们可以对古代“军令状”的特点和本质窥探一二。
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流的今天,硝烟战火早已渐行渐远,古代军令状也只能通过文学影视作品才能看到了。
从今天的角度看,古代将领立军令状这一行为贵在自我施压,不留后路。只有带着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决心和勇气,才能以百分之百的勇武去征战沙场,杀伐天下。这种“誓与阵地共存亡”的宝贵精神往往就是决定胜利的关键因素,也是我们今天在学习和工作中应当仿效和借鉴的核心思想。